在聲博會現場“聽”未來
10月23日,第三屆世界聲博會(hui) 在安徽合肥開幕。與(yu) 試衣鏡融為(wei) 一體(ti) 的AI私教、幫助快遞小哥快速收派件的智能穿戴設備、能“聽懂”語音控製打字與(yu) 上網的鼠標……開發者們(men) 展示出他們(men) 應用前沿人工智能技術“描繪”的未來圖景。
AI應用更加場景化與(yu) 行業(ye) 化
“魔鏡,魔鏡,打開宅家健康攻略。”在語音指令下,一塊一人高的智能鏡開啟了健身模式。使用者在鏡前跟著右上方的教練視頻做動作,這塊鏡子就能判斷出動作是否標準,並給出相應的指導。
“基於(yu) 語音識別與(yu) 3D肢體(ti) 識別等技術,‘藏’在鏡子中的AI私教能夠幫助那些喜歡宅家的人擁有更好的健身體(ti) 驗。”安徽變臉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智森告訴記者,目前產(chan) 品還未發售,就收到了200多台意向訂單。
在聲博會(hui) 現場,記者還看到了一套由順豐(feng) 自主研發的可穿戴式移動收派終端。快遞件一到,衣服上的工牌式掃描器就能快速識別單號,然後將數據立即傳(chuan) 輸到智能手表。這套智能穿戴設備在不影響快遞小哥搬運貨物的同時,還能幫助他們(men) 高效完成收派任務,平均每件的收派時間能縮短10餘(yu) 秒。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更加深入地融入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從(cong) AI技術的雲(yun) 端走向AI應用的終端。
“我們(men) 看到,一些傳(chuan) 統行業(ye) 的龍頭企業(ye) 也開始成為(wei) 開發者,選用人工智能技術方案來解決(jue) 行業(ye) 剛需和痛點。在需求端的刺激下,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與(yu) 應用越來越行業(ye) 化、場景化。”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胡國平說。
AI開發者群體(ti) 蓬勃生長
在遍地開花的AI應用背後,是越發茁壯的開發者群體(ti) 。
“過去一年,科大訊飛開放平台上的開發者團隊增長了約50萬(wan) 家,目前平台上157萬(wan) 家實名認證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了90多萬(wan) 個(ge) 實實在在的應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
在聲博會(hui) 的活動上,不少開發者分享了親(qin) 身經曆,他們(men) 開發的初衷多是為(wei) 了更好的生活與(yu) 更遠的未來,而人工智能技術與(yu) 該領域的相關(guan) 開放平台成為(wei) 實現這一初衷的有力工具。
作為(wei) 盲用讀屏軟件開發者,曹軍(jun) 讓跟自己一樣的盲人朋友們(men) 順利用上了手機軟件,也能像視力正常的人們(men) 一樣,發短信、開網店、炒股票等,圓了“看”到更廣闊世界的夢想。
在計算機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毛偉(wei) 看來,參加各類開發者大賽,是為(wei) 了將理論應用於(yu) 實踐,以此反哺理論研究,形成良性循環。“隨著一些人工智能開放平台不斷地發展成熟,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和團隊都有機會(hui) 便捷地利用平台資源,進而推出涉及社會(hui) 生活方方麵麵的應用。”毛偉(wei) 說。
一方麵,開放平台降低了開發門檻,另一方麵,開發者也是開放平台的第一生產(chan) 力。劉慶峰表示,隻有形成產(chan) 業(ye) 鏈與(yu) 生態體(ti) 係,人工智能這一產(chan) 業(ye) 才能生生不息地發展與(yu) 繁榮。
“AI未來”可期
除了推出便利生活的各類應用,海量開發者們(men) 同樣扮演著前瞻性探索的角色。
來自小米AI實驗室的王昭告訴記者,實際應用落地與(yu) 算法預演常常是兩(liang) 條腿並行的,而後者是為(wei) 未來推出的產(chan) 品做準備。在此次聲博會(hui) 上,由科大訊飛發起的開發者大賽公布比賽結果,王昭所在的團隊獲得了嬰兒(er) 啼哭聲識別挑戰賽的第一名。
“當前市場上已經有了一些產(chan) 品,實現了嬰兒(er) 在家裏哭,父母手機上就能收到短信提示的功能,但弄不清楚嬰兒(er) 啼哭的原因,還是會(hui) 讓年輕父母感到束手無策。我們(men) 研究識別嬰兒(er) 啼哭聲的算法,也是想對已有產(chan) 品進行延伸。”王昭說。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chan) 業(ye) 基地“中國聲穀”,由龍頭企業(ye) 搭建的多個(ge) 公共技術平台成了概念的孵化地與(yu) 探索先行的發源地。
昂貴的高性能計算資源、漫長低效的AI開發,是很多企業(ye) 轉型升級的難關(guan) 。針對這一難題,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搭建了類腦智能開放平台,為(wei) 用戶提供高性能計算資源,以及快速構建、訓練模型的開發環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平台為(wei) 6000多名開發者、40餘(yu) 家科研院所和醫療單位提供服務。疫後,平台使用者仍絡繹不絕,高峰時期還出現用戶排隊等待的情況。
“當前,技術迭代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的速度越來越快,隻有提前規劃與(yu) 布局,推動源頭創新不斷迸發,才能更好地促進下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中科類腦董事長劉海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