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扁擔村:能人回鄉助鄉村振興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扁擔村:能人回鄉(xiang) 助鄉(xiang) 村振興(xing)
因扁擔河而得名的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高溝鎮扁擔村,門樓銘和工作室成為(wei) “文化地標”:黨(dang) 群服務中心門樓上,“扁擔挑重擔”的宣傳(chuan) 標語格外醒目;村裏專(zhuan) 門成立了鄉(xiang) 賢工作室,形成能人回鄉(xiang) 的常態聯絡機製。“一標”“一室”勾勒著扁擔村由村集體(ti) 經濟收入不足2萬(wan) 元的省定經濟薄弱村,躍升為(wei) 江蘇省第三批特色田園試點村的軌跡。
仲秋時節的扁擔村,一簇簇瓜蔞綴滿枝頭,一片片稻穀泛起金浪,一處處水田蟹美魚肥。廊亭外,民宿旁,擠滿了前來采摘垂釣的城裏人。“過去,扁擔村是一個(ge) 偏遠小鄉(xiang) 村。坑窪狹窄的土路,隔斷了與(yu) 外界的聯係。”扁擔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範從(cong) 偉(wei) 說,“麵對資源匱乏、基礎薄弱、毫無頭緒的發展現狀,村兩(liang) 委班子首先成立鄉(xiang) 賢工作室,梳理本村在外能人大戶,逐戶登門拜訪。上無錫、跑蘇州、到南京,用真情感動他們(men) 為(wei) 村裏的發展出主意、出資金、上項目。”
從(cong) 修路破題。扁擔村把貫穿全村的251鄉(xiang) 道主次幹道全部亮化、硬化,實現了“泥水路”到水泥路的轉變。幾年下來,村裏改造新建電灌站3座、防滲渠道1.1萬(wan) 米、農(nong) 橋66座、涵閘34個(ge) 、渡水槽18個(ge) 。結合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扁擔村進行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提升基礎設施,改造535戶無害化廁所,拆除破敗屋舍、閑置畜禽舍200餘(yu) 處,疏浚河道土方1萬(wan) 餘(yu) 立方米,提升176戶農(nong) 居外立麵,完成道路的綠化亮化和核心區汙水的收集處理,安裝路燈176盞,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扮靚扮美環境的同時,村裏還做優(you) 生態,積極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借助靠近漣水縣最負盛名的江蘇今世緣酒業(ye) 文旅區和自身綠水美景、田園風光、鄉(xiang) 土文化等資源優(you) 勢,扁擔村成功把本村旅遊納入今世緣工業(ye) 旅遊總體(ti) 規劃,爭(zheng) 取資金300萬(wan) 元新建休閑旅遊觀光項目,發展遊客接待中心、生態停車場、景觀水車、沿河棧道等,開啟了鄉(xiang) 村旅遊新前景。徐光煌是扁擔村眾(zhong) 多在家門口從(cong) 事旅遊服務的村民之一,扁擔村的旅遊業(ye) 發展起來後,他的民宿生意異常火爆。徐光煌感慨道:“水變清了,路變寬了,環境變美了。我們(men) 做夢也沒有想到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
領辦產(chan) 業(ye) 。扁擔村吸引在外能人大戶回村建設瓜蔞種植、桑蠶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園等,並積極把這些產(chan) 業(ye) 培育成規模農(nong) 業(ye) 。丁嫻是漣水縣丁廟村村民,原本在北京工作生活,看到昔日窮困的故鄉(xiang)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決(jue) 定在家鄉(xiang) 幹一番事業(ye) ,於(yu) 是在扁擔村承包了68畝(mu) 蟹塘。
午後陽光正好,丁嫻騎著電動車穿行在田間公路,幾分鍾後就來到自己承包的“一片天”水產(chan) 養(yang) 殖場,與(yu) 工人一起開始撈螃蟹,包紮、裝箱、打包、發快遞……國慶中秋以來,螃蟹開始大量上市,養(yang) 殖場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忙碌。“蟹塘目前總產(chan) 量在1.2萬(wan) 斤左右,中秋節期間已經賣了三分之一。”丁嫻告訴記者,除了養(yang) 殖螃蟹,她還計劃在附近承包300畝(mu) 左右的采摘園,種植草莓、葡萄等水果,豐(feng) 富業(ye) 態。
丁嫻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場旁,是村民徐祝春承包的300畝(mu) 瓜蔞產(chan) 業(ye) 園,一片片吊瓜藤上掛滿一簇簇飽滿碩大的果實。徐祝春告訴記者,有了身邊榜樣的示範,村民們(men) 也開始向特色要市場、向規模要效益。“瓜蔞是藥食同源的食物,瓜蔞籽營養(yang) 豐(feng) 富,瓜蔞皮和根可作為(wei) 中藥材。今年瓜蔞畝(mu) 產(chan) 在300斤左右,深加工炒熟後若按一斤30元算,畝(mu) 產(chan) 可接近1萬(wan) 元。”
樹立新風。扁擔村把鄉(xiang) 賢配進班子,開展文化潤村。村裏新建了116平方米村史館和綜合服務中心,百姓關(guan) 心的家長裏短成為(wei) 黨(dang) 支部“三會(hui) 一課”的內(nei) 容,普通群眾(zhong) 全部被拉進村民自治朋友圈,開設了“扁擔因你而精彩”黨(dang) 群微信群,訂立孝老愛親(qin) 、節儉(jian) 辦事等13條村規民約,建立了紅白理事會(hui) 。回村的鄉(xiang) 賢引導村民“回歸集體(ti) ”——流轉土地加入合作社,目前瓜蔞種植、桑蠶養(yang) 殖兩(liang) 個(ge) 園區已完成投資800萬(wan) 元,帶動210餘(yu) 人就業(ye) 。扁擔村全村土地規模種植2000畝(mu) ,占比達85%,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從(cong) 2015年的1.86萬(wan) 元增加到2019年的25.2萬(wan) 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底的86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萬(wan) 多元,年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海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