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故鄉“變身記”:萬畝荒石山長出“搖錢樹”
(中國減貧故事)“劉三姐”故鄉(xiang) “變身記”:萬(wan) 畝(mu) 荒石山長出“搖錢樹”
中新社廣西河池11月11日電 題:“劉三姐”故鄉(xiang) “變身記”:萬(wan) 畝(mu) 荒石山長出“搖錢樹”
中新社記者 林浩
立冬剛過,在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漫山遍野的油茶樹上掛滿沉甸甸的果實,果農(nong) 們(men) 熟練地將油茶果摘下、打包,在樹林間來回穿梭的軌道運輸機,將果實運往榨油廠和倉(cang) 庫。
“這美麗(li) 的豐(feng) 收景象是村民以前無法想象的。”四把鎮裏樂(le) 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羅玉傑介紹,四把鎮是被譽為(wei) “歌仙”的廣西劉三姐的出生地,也曾是中國石漠化最為(wei) 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有“九分石頭一分田”之稱,屬於(yu) 深度貧困地區。相傳(chuan) 當年,劉三姐就是因為(wei) 貧窮,才被迫外出“討生活”。
回憶起5年前的四把鎮,羅城明億(yi) 農(nong) 業(ye) 開發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總經理莫三儒直搖頭,他說:“當時,這裏都是石旮旯山地,草木難生,有人曾嚐試種柚子和核桃,但因為(wei) 缺水,果樹都沒法結果。”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在當地政府引導下,外出創業(ye) 積累了財富的莫三儒回鄉(xiang) 投資。莫三儒經過考察發現,近年來以茶油為(wei) 代表的木本油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而四把鎮日照充足,非常適合喜光耐旱的高山油茶樹生長,於(yu) 是決(jue) 定通過規模化種植油茶樹,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脫貧。
但起初,莫三儒的想法並沒有得到村民認同,很多人仍不信在石旮旯上種樹,能長出成片的果實。
為(wei) 打消村民疑慮,莫三儒率先承包土地試種,同時捐款出力,為(wei) 村裏修建水櫃、籃球場、水泥路等設施,逐漸取得理解和信任。
看到油茶樹長勢喜人,村民們(men) 紛紛效仿,主動把山地出租,或以入股的方式,參與(yu) 合作社運營。不到5年時間,油茶種植麵積超過1萬(wan) 畝(mu) ,四把鎮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油茶之鄉(xiang) ”。
為(wei) 解決(jue) 村民們(men) 到山間農(nong) 作不便的難題,羅玉傑在廣西農(nong) 機中心的幫助下,爭(zheng) 取到農(nong) 業(ye) 發展資金500萬(wan) 元人民幣扶持,建設廣西山油茶種植加工全程機械化生產(chan) 示範基地,在除草、施肥、剪枝、收果、運輸、倉(cang) 儲(chu) 等環節,全部使用現代農(nong) 機,大大提高生產(chan) 效率。
48歲的仫佬族婦女韋鳳新年輕時曾赴外地打工,如今,看到種植油茶能致富,就再也不走了。除了用家裏的10多畝(mu) 山地入股,參與(yu) 經營外,她還到合作社打工。
“有了農(nong) 機的幫助,我們(men) 早上忙完家裏的事情後就到地裏摘果,每天工作8個(ge) 小時就能收果500斤,賺160多元,晚上回家還能照顧家人。”說起現在的生活,韋鳳新心裏非常滿足。
如今的四把鎮還建起榨油廠和油茶產(chan) 品深加工車間,生產(chan) 高山茶油、茶籽餅、油茶香皂、保健品及化工產(chan) 品,備受消費者青睞。莫三儒說,通過延長產(chan) 業(ye) 鏈,村民種植油茶樹,畝(mu) 產(chan) 值超過5000元。
“生態油茶最值錢,百畝(mu) 油茶萬(wan) 斤油,錢財滾滾達小康,又討老婆又蓋樓……”愛唱山歌的仫佬族民眾(zhong) 用自創油茶山歌,講述著今天的幸福生活。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副縣長張詩茂介紹,通過“合作社+基地+農(nong) 民(貧困戶)”的經營模式,油茶種植已帶動四把鎮周邊266戶貧困家庭脫貧。
當前,把油茶種植與(yu) 森林旅遊相結合,推進新農(nong) 村建設,已提上議事日程,張詩茂表示,羅城將結合獨具特色的仫佬族文化,打造萬(wan) 畝(mu) 茶山鄉(xiang) 村旅遊景區,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賞茶花、摘茶果,體(ti) 驗民俗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