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四川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人均碳排放在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6個省份中最低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25日訊(記者 張宇 實習(xi) 生 劉文玉 攝影報道)25日上午,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應對氣候變化專(zhuan) 題新聞發布會(hui) ,會(hui) 上從(cong) 以綠色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碳排放梯次達峰兩(liang) 方麵介紹了我省“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總體(ti) 進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謀劃情況。
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十三五”前四年,在地區生產(chan) 總值(GDP)年均增長7.8%、城鎮率年均提高1.5個(ge) 百分點、能源消費年均增長3.2%的情況下,全省能源消費產(chan) 生的碳排放穩定在2.7億(yi) 噸左右;人均碳排放在全國經濟體(ti) 量最大的6個(ge) 省份中最低。
據省生態環境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碳排放梯次達峰方麵,一是氣候治理大格局初步構建,創新構建以《四川省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工作方案》《四川省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為(wei) 核心的政策體(ti) 係,首次將碳排放約束性指標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生態環境保護黨(dang) 政同責、汙染防治攻堅戰、省政府目標績效等評價(jia) 考核體(ti) 係,開展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目標責任評價(jia) ,全麵啟動省、市(州)兩(liang) 級溫室氣體(ti) 清單編製。
二是經濟低碳水平穩步提升。化肥使用量連續五年減少,年均營林造林近1000萬(wan) 畝(mu) ,林木蓄積量達18.97億(yi) 立方米。落後產(chan) 能退出和“散亂(luan) 汙”企業(ye) 整治持續推進,第一大產(chan) 業(ye) (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主營業(ye) 務收入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率先在全國構建出口產(chan) 品低碳認證體(ti) 係,上線綠色金融超市“綠蓉融”。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與(yu) 智能汽車產(chan) 業(ye) 生態圈加快構建,全球首個(ge) 10吉瓦(GW)光伏電池基地在川建成,湧現出了通威太陽能、東(dong) 方電氣等一批龍頭企業(ye) 。2019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30%,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2.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2.6%。
三是能源低碳轉型成效明著。烏(wu) 東(dong) 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chan) 發電,全省水電裝機量穩居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量、發電量占比均達80%以上,基本建成全國最大清潔能源基地。四川電網跨省最大外送能力居全國第一,近五年年均外送綠色電能約1400億(yi) 千瓦時,1998年以來累計外送電能突破1萬(wan) 億(yi) 千瓦時,相當於(yu) 為(wei) 長江中下遊地區減少4億(yi) 噸電煤消耗、減排10億(yi) 噸二氧化碳和800萬(wan) 噸二氧化硫。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you) 化,2019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量達2139億(yi) 千瓦時,占全社會(hui) 用電量的81%,占比在經濟大省中最高;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35.9%,高於(yu) 全國20個(ge) 百分點;近四年煤炭消費年均減少3.2%,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至30%以下。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6%,相當於(yu) 節約能源近3400萬(wan) 噸標準煤。
四是低碳人居環境持續拓展。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廣元低碳城市建設持續深化,成都市創新“碳惠天府”機製建設,攀枝花、眉山碳排放連續四年下降,雅安碳排放強度保持低位。全省累計建成綠色建築麵積超過1.4億(yi) 平方米,綠色建築占城鎮新建建築比例達49%。交通運輸結構縱深調整,累計開行蓉歐班列超6000列,成都平原城市群鐵路實施公交化運營,省會(hui) 城市軌道交通加速成網。長江幹線五大類港口岸電配備率達100%;累計投放燃料電池汽車220 輛,安全運行超350萬(wan) 公裏;城市公交新增和更新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占比超50%;近四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年均增長60%;成都市日均綠色出行人次近1000萬(wan) 。
五是市場激勵機製不斷拓展。截至2020年10月底,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累計成交國家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量(CCER)1572.82萬(wan) 噸,單邊成交金額突破1億(yi) 元,按可比口徑居全國第三。250家重點排放企業(ye) 碳排放監測、報告與(yu) 核查體(ti) 係基本建成,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成都)中心累計開展培訓100多場、1.2萬(wan) 人次。率先在全國實現主要行業(ye) 碳披露全覆蓋,雙流機場、攀鋼集團等200多家企業(ye) 和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博物館等6家公共機構披露碳排放近2.2億(yi) 噸,相當於(yu) 58個(ge) 金堂電廠的碳排放量。
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碳排放梯次達峰方麵,省生態環境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圍繞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目標,積極探索符合四川戰略定位、發展階段、產(chan) 業(ye) 特點、能源結構和資源稟賦的低碳轉型路徑。
一是科學謀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銜接國家戰略規劃,啟動碳中和先行區建設路線圖研究,加快製定長期低碳發展戰略,編製“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支持各地區編製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規劃。按照分階段、梯次有序達峰的原則,製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等具備條件的地區和行業(ye) 先行達峰,推動三次產(chan) 業(ye) 及能源、建築、交通綠色複蘇和低碳轉型,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ti) 管控,實施控製甲烷排放行動,力爭(zheng) 碳匯項目規模達3000萬(wan) 畝(mu) 。
二是強化溫室氣體(ti) 降碳協同減排。統籌製定戰略目標、行動規劃、引導政策和準入標準,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與(yu) 區域戰略、產(chan) 業(ye) 布局、行業(ye) 發展、城鄉(xiang) 建設、能源轉型、數字變革、金融創新、環境管控有效協同,加強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管控,合理控製化石能源密集型產(chan) 業(ye) ,全麵推動降碳減排。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融入空間規劃、防災減災、糧食安全、生態修複等領域,提高重點區域、領域和人群適應能力。促進應對氣候變化與(yu) 生態環境保護融合增效,為(wei) 溫室氣體(ti) 精細化管控、低碳發展目標責任落實、氣候變化科普宣傳(chuan) 等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三是創新推進引領示範工作。支持更多地區開展低碳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等試點。依托新城新區、產(chan) 業(ye) 功能區、園區景區社區,謀劃布局一批低碳發展示範區、綠色發展基地、近零碳示範區、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大型活動碳中和、基於(yu) 自然的解決(jue) 方案等示範。發展氫經濟,開展氫發電,打造成渝氫走廊,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應用規模達6000輛。積極參與(yu) 全國碳市場建設,實施碳資產(chan) 能力提升行動,創新構建區域碳減排機製。積極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成都氣候投融資產(chan) 業(ye) 促進中心,加快形成綠色金融與(yu) 氣候投融資協同發展新格局。
四是推動氣候治理體(ti) 係現代化。推動構建並有效發揮政府及應對氣候變化議事協調機構統一領導、氣候變化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各部門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麵參與(yu) 、全社會(hui) 積極行動的工作機製,全麵開展綠色生活行動創建。建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製目標導向、評價(jia) 考核和責任追究機製。加強技術創新和平台建設。深化川渝、友好省州、校省等框架下合作。
發布會(hui) 最後,省生態環境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應對氣候變化事關(guan) 全局、事關(guan) 長遠,也事關(guan) 當前、事關(guan) 民生。相信通過“十四五”時期的努力,我們(men) 一定能為(wei) 全省碳達峰奠定良好基礎,夯實美麗(li) 繁榮和諧四川綠色本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