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顯著提升
進入11月份,金融業(ye) 服務實體(ti) 經濟最新一期“成績單”出爐。在近期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介紹了今年以來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最新數據:截至9月末,小微企業(ye) 融資新增3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1.2萬(wan) 億(yi) 元;支持小微經營主體(ti) 3128萬(wan) 戶,同比增長21.8%。
另據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hui) 數據測算,今年前10個(ge) 月,金融係統通過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ye) 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liang) 項直達工具、減少收費、支持企業(ye) 進行重組和債(zhai) 轉股等渠道,已向實體(ti) 經濟讓利約1.25萬(wan) 億(yi) 元。
今年以來,金融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金融的普惠性也在不斷提升。在“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疫情並沒有阻礙我國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步伐,相反,在金融業(ye) 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正朝著“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ge) 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的目標大步邁進。
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回望過去5年,我國經濟供給側(ce) 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宏觀調控成績有目共睹。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重要性有增無減,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
調整結構引導經濟社會(hui) 轉型發展
10月30日,首創股份以湖南首創為(wei) 標的資產(chan) 的債(zhai) 轉股業(ye) 務落地。本次債(zhai) 轉股以總規模不超過5億(yi) 元債(zhai) 轉股置換存量債(zhai) 務。全部交易結束後,工銀金融資產(chan) 投資有限公司將成為(wei) 湖南首創公司股東(dong) 。
“十三五”期間,我國提出要推行“三去一降一補”,推動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加快出清。作為(wei) 推動結構性去杠杆的重要途徑,債(zhai) 轉股為(wei) “三去一降一補”的推進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債(zhai) 轉股也是防範化解企業(ye) 債(zhai) 務風險的有力手段。
在幫助企業(ye) 去杠杆的同時,金融業(ye) 積極引導企業(ye) 化解過剩產(chan) 能和庫存。“十三五”期間,我國鋼鐵、煤炭等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從(cong) 2016年到2018年,我國通過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在兩(liang) 年多的時間裏順利完成了去產(chan) 能、去庫存的階段性任務。
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8年,我國鋼鐵和煤炭分別壓減淘汰落後產(chan) 能1.5億(yi) 噸和8.1億(yi) 噸,煤電淘汰關(guan) 停落後機組2000萬(wan) 千瓦以上,提前兩(liang) 年完成“十三五”去產(chan) 能目標。
在去庫存方麵,2015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麵積為(wei) 71853萬(wan) 平方米,位於(yu) 曆史高位,而這一數據在2019年末下降到49821萬(wan) 平方米,同比下降4.9%。
與(yu) 此同時,銀行業(ye) 還通過信貸結構調整,引導經濟社會(hui) 轉型發展。近年來,各家銀行將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向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等,提高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占比。特別是今年疫情發生以來,銀行業(ye) 迅速將信貸資金投向包括新基建、生物醫藥、在線教育等在內(nei) 的新興(xing) 行業(ye) ,在幫助緩解疫情衝(chong) 擊的同時,為(wei) 經濟恢複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結構的調整,也為(wei) 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普惠發展金融支持實體(ti) 經濟力度不斷加大
2019年2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ti) 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wei) 本。”發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金融係統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中央要求,以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加快構建普惠金融發展新格局。
近期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20)》顯示,當前,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ti) 係更加健全。報告稱,“十三五”期間,我國已經基本建成商業(ye) 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普惠金融服務體(ti) 係。同時,金融服務覆蓋麵持續擴大,便利性明顯提高。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手段更加多樣化,尤其是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技術等現代信息手段,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率。疫情發生以來,人們(men) 對“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加速了金融業(ye) 的數字化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也乘勢而起。
“過去幾年,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做得還是非常多的,普惠金融的增長速度很快。特別是各家金融機構大量采用數字化技術,在數字普惠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統計數據顯示,疫情防控期間,銀行機構線上業(ye) 務的服務替代率平均水平高達96%,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為(wei) 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
此外,為(wei) 更好地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各家銀行都針對小額貸款客戶需求開發了專(zhuan) 屬貸款,客戶可根據自身需要申請數千元到數萬(wan) 元不等的貸款,幫助個(ge) 體(ti) 工商戶和有小額貸款需求的小微企業(ye) 解決(jue) 資金難題。
“十三五”期間,在政策引導下,金融業(ye) 將大量資金投向實體(ti) 經濟各行各業(ye) 。今年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通過綜合運用降準、定向降準、MLF、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了市場整體(ti) 利率穩中有降。
截至9月末,廣義(yi) 貨幣供應量(M2)與(yu) 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速分別為(wei) 10.9%和13.5%,較上年同期提高2.5個(ge) 和2.8個(ge) 百分點,明顯高於(yu) 上年。融資成本明顯下降,9月企業(ye) 貸款利率為(wei) 4.63%,同比下降0.61個(ge) 百分點,處於(yu) 曆史較低水平。
夯實基礎以新基建為(wei) 代表行業(ye) 嶄露頭角
如果問“十三五”期間有哪些新興(xing) 領域受到市場格外關(guan) 注,新基建便是其中之一。自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確定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時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開始,短短兩(liang) 年時間,在國家密集部署和市場熱烈響應之下,新基建迎來風口。
今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範圍,並提出將從(cong) 四方麵促進新基建發展。隨後,各地的新基建規劃紛紛出爐,如上海市政府出台《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初步梳理了未來三年實施的第一批48個(ge) 重大項目和工程包,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yi) 元;廣州市為(wei) 該市首批73個(ge) 重大數字新基建項目舉(ju) 行線上簽約儀(yi) 式,簽約項目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yi) 元;北京市在《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提出“擴大5G建站規模,加大5G基站選址、用電等支持力度,2020年實現5G基站新增1.3萬(wan) 個(ge) ,累計超過3萬(wan) 個(ge) ,實現五環內(nei) 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室外連續覆蓋,五環外重點區域、典型應用場景精準覆蓋”等具體(ti) 規劃;深圳市確定首批新基建項目95個(ge) ,總投資4119億(yi) 元,預計年內(nei) 可形成投資1006億(yi) 元。
隨著各地密集部署新基建,金融業(ye) 積極響應,大量投資流向新基建領域。
在河南,11月11日,河南省金融機構銀團貸款項目推介暨業(ye) 務研討會(hui) 召開,來自工商銀行、農(nong) 業(ye) 銀行、中原銀行、鄭州銀行等10家金融機構的當地分支機構參會(hui) ,共同為(wei) 該省30個(ge) 新基建建設項目整合資金,組團給予支持,涉及投資金額近700億(yi) 元。
在深圳,中國銀行搶占新基建風口,率先對粵港澳大灣區5G產(chan) 業(ye) 落子布局,助力深圳媽灣港區海星碼頭打造灣區內(nei) 領先的5G無人智能碼頭;同時,率先推出5G貸,為(wei) 5G產(chan) 業(ye) 鏈上的中小微企業(ye) 提供定製服務。
在上海,交通銀行積極探索服務長三角一體(ti) 化新的增長點。圍繞生態綠色、科技創新和新基建等特色產(chan) 業(ye) 與(yu) 核心領域持續推動體(ti) 製機製及產(chan) 品服務創新,全力支持區域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
多方共同努力,使得新基建這一概念雖提出的時間尚短,但發展勢頭卻相當迅猛。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三五”期間,通過深入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進製造強國建設,我國製造業(ye) 發展質量效益取得了明顯提升。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5.7%,其中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6%,快於(yu) 整體(ti) 工業(ye) 增速,特別是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同比增長17.3%。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