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詞感發人心(金台隨筆)
在以古典詩詞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裏,蓄積著中國人的智慧、品格、襟懷和修養(yang) ,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理念、誌趣、氣度和神韻
很多喜愛古詩詞的人都聽過葉嘉瑩的名字。這位“詩詞的女兒(er) ”,一生讀詩、釋詩、寫(xie) 詩、講詩,與(yu) 詩歌結下不解情緣。最近,一部關(guan) 於(yu) 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過銀幕光影,我們(men) 得以走近這位古典文化的“傳(chuan) 燈人”,去感受她跌宕起伏卻寫(xie) 滿詩意的一生。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讀詩?古詩詞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意味著什麽(me) ?從(cong) 葉嘉瑩身上,或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葉嘉瑩詩心早慧,卻一世多艱,遍嚐生死不能相見、故土不能相還的寥心荼苦。是詩歌如日月光華,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時刻;又如一葉輕舟,渡她涉過生命的長河。在故土淪陷之時,她寫(xie) 下“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的哀婉之聲;在女兒(er) 遭遇意外的時刻,她用“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yu) 哀”書(shu) 寫(xie) 椎心之痛;漂泊海外時,她注解杜詩“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以澆胸中思鄉(xiang) 塊壘……那些與(yu) 生命相融合的感發,那些以詩詞為(wei) 舟楫的依托,讓她免於(yu) “在苦難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溫潤沉靜、堅韌持守。所以有人說,“她站在那裏,就是對古典詩歌最好的注解”。
當然,對葉嘉瑩而言,詩詞並不隻是愛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所以她用盡一生研究古典詩詞,更希望在自己親(qin) 身體(ti) 會(hui) 到了古典詩詞美好、高潔的世界後,能打開一扇門,“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裏麵來”,並將其視為(wei) 自己“生命的目的”。所以她屢次說如果自己不盡到傳(chuan) 承的責任,就是“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所以她90多歲高齡仍登台授課而又著述不輟,隻為(wei)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她告訴初學詩歌的小男孩,“‘詩’就是心在走路”;她堅守講台七十載,“闡說精妙,啟發無窮”,留下“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yu) 我共成癡”的佳話;她啟發普通人品讀古典詩詞的方法,告訴他們(men) 判斷詩詞好壞的標準,引領讀者體(ti) 味“興(xing) 發感動”的力量……正是不遺餘(yu) 力地做古典詩詞的“擺渡人”,葉嘉瑩成為(wei) 無數人通往詩歌國度的路標。
為(wei) 什麽(me) 讓更多人走進詩歌如此重要?因為(wei) 每個(ge) 人都需要精神的棲息地,而詩歌裏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養(yang) 分。當你通過詩歌,與(yu) 作者的生命情感發生碰撞,那些古典詩歌中蘊含的審美趣味,那些湧動著的生生不已的精神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詩心詩意,就能給予我們(men) 美好和希望,就能讓我們(men) 在人生風雨襲來時獲取勇氣和力量。聞一多曾指出,“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問題,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當我們(men) 看到揮汗如雨的勞動者“勞者歌其事”、寫(xie) 下動人的詩篇;看到走南闖北、日曬雨淋的快遞小哥,時刻把《唐詩三百首》放在行囊;看到農(nong) 民大姐以詩詞為(wei) 精神良藥,走過與(yu) 病魔抗爭(zheng) 的日日夜夜,我們(men) 就更能體(ti) 味葉嘉瑩“用詩詞感發人心”的苦心,也更能明白詩詞之於(yu) 人生的意義(yi) 。
今天我們(men) 大力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是因為(wei) 在以古典詩詞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裏,蓄積著中國人的智慧、品格、襟懷和修養(yang) ,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理念、誌趣、氣度和神韻。讓更多人從(cong) 一首詩、一闋詞、一篇文章中汲取文化養(yang) 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必將成為(wei) 更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燈,滋養(yang) 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的心靈。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7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