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界人士持續看好浦東機遇 冀為創造改革開放新奇跡貢獻力量
(而立浦東(dong) 再出發)僑(qiao) 界人士持續看好浦東(dong) 機遇 冀為(wei) 創造改革開放新奇跡貢獻力量
中新社上海12月1日電 (記者 許婧)從(cong) 1990年上海浦東(dong) 正式吹響開發開放的第一聲號角開始,30年來,一個(ge) 又一個(ge) “中國第一、全球第一”在這裏誕生。參與(yu) 浦東(dong) 開發開放的建設者中,有一大批帶著資金和技術來到浦東(dong) 投資創業(ye) 的僑(qiao) 界人士。
實踐證明,僑(qiao) 界人士是推動浦東(dong) 開發開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men) 表示,下一個(ge) 30年,將發揮自身優(you) 勢,更好地服務浦東(dong) 改革開放再出發大局,為(wei) 創造新時代高水平改革開放新奇跡貢獻一份力量。
1998年,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兆華單槍匹馬來到當時“河流星羅棋布、農(nong) 戶莊稼滿地”的浦東(dong) 張江,創辦了微創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彼時,參與(yu) 浦東(dong) 開發創業(ye) 大潮的“海歸”寥寥無幾,了解心髒支架的幾乎沒有。
常兆華感歎創業(ye) 之初,浦東(dong) 並未因一個(ge) “海歸”創業(ye) 者帶來的不是一個(ge) 世界500強企業(ye) 而冷落他,更沒有因高端醫療產(chan) 業(ye) 當時的冷僻而放棄對微創之扶持。
如今,微創還孵化出近20家高科技醫療企業(ye) ,開發出心髒支架、心髒瓣膜等上百種高端醫療器械產(chan) 品並大規模產(chan) 業(ye) 化,改寫(xie) 了中國過去在該領域依賴進口的曆史。
常兆華說,今後將繼續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念,堅持全球協同創新的理念,堅持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提升產(chan) 業(ye) 鏈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造福社會(hui) 大眾(zhong) ,也為(wei) 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貢獻力量。
常兆華的人生故事,正是無數湧入浦東(dong) 的留學生中的一個(ge) 。
“1996年金秋,我和丈夫放棄了在美國創下的家業(ye) ,回到了上海這座我生長的城市,在浦東(dong) 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始了創業(ye) 。”吉爾生化(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敏說,吉爾生化是借助浦東(dong) 開發開放的東(dong) 風,乘風揚帆、逐步壯大的。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吉爾生化已發展成目前世界上自產(chan) 多肽試劑及特種氨基酸品種最齊全的企業(ye) 。新冠疫情期間,吉爾生化研發生產(chan) 了約4500條抗原肽,提供給多個(ge) 研究機構,用來研製新冠疫苗和特效藥。
周敏稱,三十而立的浦東(dong) 再立潮頭,開始“再出發”的新征程,吉爾生化也將破浪續航,在原有研究多肽領域中,把產(chan) 品和服務不斷向縱深發展,讓中國品牌服務全世界,為(wei) 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紮根浦東(dong) 的僑(qiao) 界人士,除了在創業(ye) 之路踏實前進外,還將目光轉向為(wei) “海歸”人員服務上來。
擔任上海市僑(qiao) 聯副主席、浦東(dong) 新區僑(qiao) 聯副主席、浦東(dong) 新區歸國留學人員聯合會(hui) 會(hui) 長、張江高科技園區僑(qiao) 聯分會(hui) 主席等許多社會(hui) 職務的程東(dong) ,1990年赴德國留學,1998年回國創業(ye) ,創辦上海英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ye) 。
程東(dong) 大膽提出了“整合全球人才資源,服務中國創新發展”的社團工作理念,帶領留聯會(hui) 倡議發起成立“浦東(dong) 國際人才發展聯盟”,並成立浦東(dong) 國際人才發展中心作為(wei) 聯盟的機構載體(ti) 。
程東(dong) 對記者說,回顧過往30年,浦東(dong) 開發開放為(wei) 留學歸國人員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讓他們(men) 盡情貢獻青春、揮灑汗水、發揮作用。展望未來30年,浦東(dong) 更應該引領潮頭,引進全世界的智慧、科技等在這塊熱土上實踐,相信華僑(qiao) 華人也能從(cong) 中尋找到更多的創新創業(ye) 機會(hu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