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產業變強了,農村變美了,農民變富了

發布時間:2020-12-04 14:31: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溫暖的大棚裏,一排排架子上整齊排列著各種各樣的多肉植物;火龍果、香蕉種植棚裏,讓很少見到南方水果的北方人有了采摘的好去處……地處山東(dong) 省臨(lin) 沂市沂南縣辛集鎮山子村的喜田家庭農(nong) 場,雖然建成時間不長,卻已是聲名遠播。

  喜田家庭農(nong) 場經理尹永玖告訴記者:“我們(men) 堅持圍繞特色發展,做好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與(yu) 原生態種植相結合文章,打造綜合性農(nong) 家樂(le) 園區,部分大棚通過租賃方式,每年付給山子村租金16萬(wan) 元,幫扶193戶貧困群眾(zhong) 。”

  “早上7點來,下午5點下班。沒想到73歲了,又有了這樣一份工作。一個(ge) 月2000多元錢,既鍛煉了身體(ti) ,又增加了收入,這日子是越過越好。”正在大棚裏侍弄多肉植物的滿大姐樂(le) 嗬嗬地說。

  沂南縣委常委、縣委宣傳(chuan) 部長範如峰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們(men) 把改善民生作為(wei) 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緊緊圍繞‘宜業(ye) 宜居宜遊沂南’發展目標,讓優(you) 良的生態稟賦和特色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點,經濟社會(hui) 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小康全麵不全麵,生態環境質量是關(guan) 鍵

  小康不小康,關(guan) 鍵看老鄉(xiang) ;小康全麵不全麵,生態環境質量是關(guan) 鍵。

  2020年1月-10月,沂南縣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wei) 4.30,列全市第一位,較去年改善18.7%;PM2.5指數為(wei) 38,列全市第一位,較去年改善24.5%;PM10指數為(wei) 70,列全市第一位,較去年改善23.9%。多項生態環境質量數據在全市排名第一,彰顯的正是沂南人的擔當和實幹。

  今年以來,沂南縣在係統推進汙染防治攻堅行動的同時,深入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著力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的沂蒙新高地。

  為(wei) 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沂南縣製定了《2020年環保攻堅行動方案》,開展了工地揚塵、道路揚塵、工業(ye) 汙染、機動車整治、水環境治理等12個(ge) 專(zhuan) 項行動。強化重點區域整治,實行汙染源實時掃描監控,落實分區分級分工精細化管理。

  實踐中,沂南縣還一直注重引導企業(ye) 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體(ti) 責任,助力企業(ye) 高質量發展。

  沂南中地牧業(ye) 有限公司就是當地一家在綠色發展中走在前列的企業(ye) 。據了解,中地牧業(ye) 堅持清潔生產(chan) 、糞汙零排放和資源化利用。建設麵積達10萬(wan) 立方米的全封閉氧化塘,引進歐美先進糞汙處理設備,幹物質分離率達到80%以上。

  目前,這家企業(ye) 已完成投資6億(yi) 元,第一生態牧場建成投入運營、存欄奶牛7000頭,第二生態牧場完成土地流轉,飼料加工廠開工建設,乳品加工廠落地沂南食品產(chan) 業(ye) 園。

  在沂南,提起山東(dong) 省首個(ge) 國家級田園綜合體(ti) 、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朱家林田園綜合體(ti) ,可謂是“大名鼎鼎”。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ti) 遵循“保護生態、培植產(chan) 業(ye) 、因勢利導、共建共享”的原則,實施退耕還草還林,推行綠色種植,對生活垃圾、汙水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完成水係修複、水肥一體(ti) 化工程,綠化彩化山體(ti) 4000餘(yu) 畝(mu) ,栽植樹木160萬(wan) 株;道路、水係兩(liang) 側(ce) 綠化22.3萬(wan) 平方米,建設塘壩32個(ge) 、蓄水量30萬(wan) 立方米,形成景觀水係5.4公裏,保護和提升了生態環境。

  依托生態資源優(you) 勢,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促進農(nong) 民增收

  如何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老百姓守著綠水青山不再受窮?沂南縣依托生態資源優(you) 勢,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增加農(nong) 民收入。

  在沂南縣南栗溝禾潤果蔬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一個(ge) 個(ge) 蔬菜大棚裏生機盎然,成熟的西紅柿新鮮飽滿,碧綠的萵苣長勢喜人。

  沂南縣依汶鎮人大主席胡乃梅告訴記者:“禾潤果蔬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現有越冬溫室15座,由合作社負責統一提供苗木和技術指導,年收益可達200餘(yu) 萬(wan) 元,幫助村集體(ti) 增收10餘(yu) 萬(wan) 元,社員通過在基地打工、土地分紅,年均收入達到3萬(wan) 元。”

  立足於(yu) 資源優(you) 勢,馬牧池鄉(xiang) 新立村成立旅遊開發公司,建設了民宿院落、煎餅體(ti) 驗館、豆腐坊、蘋果體(ti) 驗館、拓展訓練基地、CS真人體(ti) 驗基地以及占地1000畝(mu) 的蘋果采摘園等項目;成立旅遊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引導22戶村民開辦“紅嫂人家”農(nong) 家樂(le) ;成立電商服務中心,開發特色旅遊產(chan) 品,打造了“新立蘋果”“七彩煎餅”“黑小米”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

  發展一個(ge) 特色產(chan) 業(ye) ,致富一個(ge) 村莊。孫祖鎮東(dong) 鐵峪村利用村集體(ti) 土地,發展了150畝(mu) 大櫻桃種植項目,為(wei) 42戶貧困戶免費提供樹苗,戶均年可增收4600元;依托臨(lin) 沂國米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建立500畝(mu) 小米生產(chan) 基地,通過流轉土地,每畝(mu) 每年實現收入800元;貧困群眾(zhong) 在基地務工,每年增收6000元左右;利用電商扶貧資金50萬(wan) 元,建立了電商平台,采用“電商+基地+貧困戶”運作模式,建立“孫祖小米”等“網貨”生產(chan) 基地,有力帶動了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貧困群眾(zhong) 年均增收2800元。2018年,全村所有貧困戶實現了脫貧。2019年,村集體(ti) 收入達到48萬(wan) 元。

  “我們(men) 以改善民生為(wei) 著力點,大力調整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發展特色種植業(ye) ,鞏固發展板栗2600畝(mu) ,栽植葡萄300畝(mu) ,建設葡萄大棚3個(ge) ,建設蓮藕池25個(ge) 。著力打造仲山中醫藥產(chan) 業(ye) 園,發展丹參、芍藥、金銀花等中藥材420畝(mu) ,建設編織袋加工車間、中草藥加工車間,市級非遺項目米酒加工廠和仲山玩具廠各1處並投入使用,農(nong) 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先後獲得了山東(dong) 省美麗(li) 鄉(xiang) 村示範村、山東(dong) 省森林村居等榮譽稱號。”雙堠鎮仲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孟檜玲對記者說。

  整治農(nong) 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提升幸福指數

  “村裏現在是大變樣了,原來的土路現在也修成了柏油路,村民出行也方便了,地裏的收入也不錯,大家生活都變好了,群眾(zhong) 很滿意,共產(chan) 黨(dang) 好啊。”今年65歲的沂南縣銅井鎮黃元村村民王立鬆說。

  在黃元村幫扶的省派第一書(shu) 記李玲告訴記者:“我們(men)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裏通上了自來水,修建了道路,大力推進改廁及人居環境整治,黃元村從(cong) 過去一個(ge) 人多地少的貧困村,變成了環境優(you) 美、生活富足、文明和諧的小康村。”

  在沂南縣蒲汪鎮永和官莊村,幹淨整潔的水泥路連接著每家每戶。一說起村裏的變化,87歲的於(yu) 明和老伴劉桂菊打開了話匣子:“政府的好政策讓俺擺脫了貧困,現在不愁吃不愁穿,就想著把家裏家外收拾得幹幹淨淨的,沒想到還被評上了‘美在農(nong) 家’示範戶呢。”

  據了解,蒲汪鎮以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為(wei) 突破口,以脫貧攻堅為(wei) 落腳點,深入推進“美在農(nong) 家”提檔升級,在全鎮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三清四整”,讓老百姓不僅(jin) 吃飽穿暖實現全體(ti) 脫貧,更要在幹淨整潔的家園中過上真正的小康生活。

  為(wei) 改善農(nong) 村居住環境,沂南縣不斷下大力氣推進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探索推行了分散處理就地利用、村級生態處理、市政納管處理、村級汙水處理站集中處理等符合當地實際的農(nong) 村生活汙水4種治理模式。2020年,全縣已完成120個(ge) 行政村123133戶居民的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

  如今,鄉(xiang) 村振興(xing) 讓沂南縣的廣大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變強了,農(nong) 村變美了,農(nong) 民變富了。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