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旅遊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深入江中看千年水文石刻

馮銳 發布時間:2019-05-31 10:25:00來源: 重慶晨報 |

  涪陵城北江中,一道石梁靜默水中,它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身上遍布“文身”,匯聚了數百位曆代文人的題刻墨寶,記錄了自唐代以來長江1200餘(yu) 年間的枯水水文情況,是長江三峽地區水文石刻的代表。它就是白鶴梁。

  昨日,2019白鶴梁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舉(ju) 行,來自多個(ge) 國家的考古學家、水利專(zhuan) 家現場就水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進行了討論。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的水下博物館,是中國為(wei) 世界水文化遺產(chan) 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標誌,有“水下碑林”“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一直受到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的高度關(guan) 注。

  長江三峽地區:目前留存近200處水文石刻

  以石刻形態將人們(men) 對江水的觀測固化下來並傳(chuan) 之後世的傳(chuan) 統,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曆史,從(cong) 秦漢之世便初見其形。

  這些石刻分布於(yu) 江河兩(liang) 岸的石梁或岩壁之上,書(shu) 寫(xie) 的內(nei) 容多涉及江水漲落,被稱為(wei) “水文石刻”。其中記錄洪水情況的被稱為(wei) “洪水石刻”,記錄枯水情況的被稱為(wei) “枯水石刻”。

  白鶴梁正是一處枯水石刻,它記載了自唐代以來1200多年來72個(ge) 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變化。

  長江三峽地區目前留存的水文石刻有近200處,其中洪水石刻174處,枯水石刻8處。這些水文石刻不僅(jin) 具有豐(feng) 富的曆史與(yu) 藝術價(jia) 值,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jia) 值,是研究江河水位、河床變化的寶貴資料。

  白鶴梁上鐫刻有自唐廣德元年曆代文人的題刻165段,共3萬(wan) 餘(yu) 字,梁上的雙鯉石魚是全世界唯一以魚眼作為(wei) 觀測記錄枯水水文信息的標尺。文物與(yu) 水利工作者通過對石魚及題刻的研究,可以獲知1200年間長江的枯水程度與(yu) 規律。

  啟動申遺工作:白鶴梁探索高精尖保護方案

  曆經千餘(yu) 年,白鶴梁上的大多數題刻雖然還清晰可見,但題刻所在的岩體(ti) 已有“病害”。為(wei) 解決(jue) 岩體(ti) 裂縫交錯、江水衝(chong) 刷侵蝕、船隻撞擊等問題,白鶴梁采用了“無壓容器”原理方案對水下的原址進行了保護。

  在依托白鶴梁原址修建的水下博物館中,遊客需要乘坐91米長的亞(ya) 洲最長隧道式自動扶梯進入水下,橫穿146米的水平長廊,到達位於(yu) 長江水下近40米深處的參觀廊道,便能近距離觀賞這些古人留下的文字題刻及石魚。

  2006年、2012年、2017年,白鶴梁均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

  自白鶴梁題刻啟動申遺工作以來,涪陵區不斷對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硬件進行升級。

  接下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還將加快完成文物本體(ti) 和保護環境監測、交通廊道電動扶梯升級改造等項目,同時探索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在白鶴梁題刻保護中的應用。

  目前,白鶴梁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暨文化遺產(chan) 宣傳(chuan) 月已啟動,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征集了關(guan) 於(yu) 白鶴梁的書(shu) 法、繪畫作品進行展示,同時走進學校、鄉(xiang) 鎮、社區等地,讓更多人了解白鶴梁。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5月19日中國旅遊日、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期間,遊客前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還可享受門票半價(jia) 優(you) 惠。

  (馮(feng) 銳)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