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旅遊

北京首都博物館古典名園向觀眾亮出看家文物

王諶 發布時間:2019-05-31 10:43:00來源: 北京日報 |

  獸(shou) 麵紋三犧尊、乾隆版大藏經、緙絲(si) 無量壽尊佛像圖軸、壽皇殿寶坊匾芯……《園說——北京古典名園文物展》自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館開幕以來,已有近4.4萬(wan) 名參觀者慕名欣賞市屬名園裏的文物重器。

  本次展覽是市屬公園館藏文物的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頤和園、天壇、北海等市屬公園都選送了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文物,很多文物是首次“出園”麵對觀眾(zhong) 。據統計,從(cong) 開展到昨天,除20日、27日逢周一例行閉館外,9天時間裏,展覽參觀人數達43871人次,現場講解70餘(yu) 場次,服務遊客近3000人次。

  文物展策劃組負責人、頤和園副園長秦雷介紹,《園說》展覽匯集了北京古典名園文物近200件以及數十件檔案資料品,包括有“清宮第一榻”之稱的頤和園紫檀嵌琺琅雲(yun) 龍紋七屏式羅漢床、華士胡博繪慈禧油畫像、北海公園閱古樓石刻拓片、天壇公園五色瓷祭器,以及公園曆史圖片、曆史門票等珍貴文物、曆史資料。

  “在參觀中,觀眾(zhong) 可以從(cong) 園林與(yu) 城市格局,園林與(yu) 水利、水係的關(guan) 係,園林與(yu) 公共文化生活等角度,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的都城風貌,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園林曆史文化、中華禮樂(le) 文化、名人書(shu) 法文化等。”秦雷說。

  言之以禮,必不離器。《園說》展覽精選了天壇公園館藏的祭祀禮器、樂(le) 器等文物精品,通過展品折射出禮樂(le) 文化內(nei) 涵,讓更多的觀眾(zhong) 體(ti) 悟到中國古代先民敬天尊祖的古老文化和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

  在展廳中央的獨立展櫃中,藍色、黃色、紅色、月白、白色五色祭器引人關(guan) 注,這些展品是天壇公園的瓷祭器。工作人員介紹,按照古製要求,祭器必須嚴(yan) 格遵循“禮神者必象其類”的原則,按照祭祀對象和等級的不同一一對應相應的顏色。其中藍色、黃色、紅色、月白色祭器分別用來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國古人將思想理念的內(nei) 核通過實物外化的典型代表。

  頤和園送展了70餘(yu) 件展品,包括本次展覽中“最古老”“最大”和“唯一”外國製作的文物,深受觀眾(zhong) 喜愛。

  緙絲(si) 無量壽尊佛像圖軸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緙絲(si) 作品,長、寬分別達到近7.5米、4.5米,本次展覽是這幅巨大的緙絲(si) 圖第一次公開;獸(shou) 麵紋三犧尊,距今有3000多年的曆史,為(wei) 商代時期青銅祭祀用禮器,體(ti) 型碩大,是本次展覽中曆史最悠久的文物;銅鍍金畫琺琅匣式座鍾是唯一一件外國製作的鍾表文物。這件座鍾為(wei) 十八世紀英國所造,在乾隆時期收入頤和園。

  北京植物園選送的乾隆版大藏經,又名《龍藏》,其編刊工程浩大,負責的官員、學者、高僧等達60餘(yu) 人,監造人員80餘(yu) 人,還募集刻字、刷印和裝幀等優(you) 秀工匠860餘(yu) 人,曆時6年完成。字體(ti) 秀麗(li) ,鐫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圖版以白描手法繪刻,莊嚴(yan) 而不失生動。自宋至清,木刻漢文大藏各代頻出,唯有《龍藏》經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極鮮見,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7日。

  (王諶)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