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cong)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尊師重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在中華文明中已經延續了數千年,深植於(yu) 我們(men) 的血脈中。教育有多重要呢?哪怕是從(cong) 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孫悟空,在老師的教導和自身的努力下,也能習(xi) 得七十二般變化、修成正果。
“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唐代文學家、思想家韓愈,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所認為(wei) 的“師”。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來,老師與(yu) 其說是一種職業(ye) ,更是一種身份和角色。
每個(ge) 人都是在教育的引領中成長的。從(cong) 人之初的牙牙學語、小心翼翼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到端坐書(shu) 桌前拿起筆、寫(xie) 出第一篇筆畫歪歪扭扭的作文,從(cong) 心中錨定一個(ge) 目標不斷努力、到百分百地實現理想……站在我們(men) 麵前,為(wei) 我們(men) 指引方向、提示錯誤,見證我們(men) 進步的,就是老師。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老師已不僅(jin) 僅(jin) 指向三尺講台上的個(ge) 體(ti) 。給予我們(men) 指導的可以是一本書(shu) ,給我們(men) 帶來新領悟的,或許是一段旅程。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都是學習(xi) 。進入智能時代,啟迪我們(men) 新思維的甚至可以是一個(ge) 程序,教會(hui) 我們(men) 新技能的也許是一小段視頻。我很多次在生活中遇到類似“沒有瓶起子怎麽(me) 開瓶蓋”這種犄角旮旯的問題,都是通過網絡視頻掌握到了新方法。
然而,即便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已經多種多樣,最能留在我們(men) 記憶深處的,一定是具體(ti) 的TA,某個(ge) 人,某些人,一群人。即便當我們(men) 離開校園,在我們(men) 耳畔,仿佛還能聽到TA在說:
“明天把你家長叫來。”我上小學一年級,連續兩(liang) 天還沒有樹立寫(xie) 作業(ye) 的概念,老師就是這麽(me) 跟我說的。
“呦,今天這麽(me) 安靜啊。”初中時,代數老師走進課堂,假裝不知道她高跟鞋的聲音從(cong) 樓道盡頭一路響來,對我們(men) 產(chan) 生的震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時,發現幾何老師桌子上有一把功能全麵的三角尺,同學問起來,他得意地說。
“日後惹出禍來,不把為(wei) 師說出來就行了。”這句話,大家就更耳熟能詳了吧。
……
這些當年曾令人心驚膽戰或會(hui) 心一笑的簡單話語,如今回想起來,更多的是不舍和感動,它們(men) 塵封在記憶深處的匣子裏,珍藏著我們(men) “還是個(ge) 孩子”的昨天。
小時候看《西遊記》,隻關(guan) 注曾經無名無姓的石猴曆經了九九八十一難,從(cong) 孫悟空變成鬥戰勝佛。現在再看,一個(ge) 筋鬥雲(yun) 就十萬(wan) 八千裏的猴子所麵對的困難,肉眼凡胎的唐僧也一並經曆過,甚至可能更艱難。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yu) 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ye) 有專(zhuan) 攻,如是而已。
1985年,我被老師請家長幾天後的9月10日,正好是我國第一個(ge) 教師節;到今年9月10日,已經是第40個(ge) 教師節。在此,僅(jin) 代表我自己,感謝一路上陪我“升級打怪”的老師,不僅(jin) 僅(jin) 是一本書(shu) ,一段旅程,一個(ge) 程序,一小段視頻,更是具體(ti) 的某個(ge) 人,某些人,一群人。(新利平台 記者/楊月雲(yu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