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北上 黑頸鶴先遣小分隊到達繁殖地
文/圖 記者 李海霞
最近這段時間,對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野保員們(men) 來說,一邊要忙自家的農(nong) 活,一邊還要巡查候鳥情況。“已經有一小部分飛走了,估計再過半個(ge) 月都會(hui) 飛走。”13日下午,野保員洛桑次旦告訴記者,在虎頭山水庫和卡孜水庫越冬的候鳥有一部分已經飛走了。野保員口中的“飛走”便是遷徙,遷徙是候鳥的本能,一年一年,跟隨時間的召喚,完成兩(liang) 次遷徙:繁殖和越冬。
遷徙中的黑頸鶴。
說起與(yu) 西藏有關(guan) 的候鳥,一定繞不過黑頸鶴。被譽為(wei) “高原神鳥”的黑頸鶴,從(cong) 繁殖地到越冬地,有兩(liang) 條線路:一條是色林措到拉薩,另一條是色林措到日喀則。整體(ti) 來說,是從(cong) 色林措黑頸鶴保護區飛往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科學家定義(yi) 的“西部路線”。
每年11月中旬,它們(men) 開始從(cong) 藏北往南遷,為(wei) 的是越冬。次年3月中旬原路返回北上,為(wei) 的是繁殖下一代。3月底到4月初開始分群,逐漸建立各自的領域進入交配期。當前,正是它們(men) 啟程北上的時間。
“現在是遷徙時間,我們(men) 都不敢馬虎。每天都會(hui) 按照要求巡查、記錄。目前,已經飛回來的有80多隻,大部隊還在後麵呢。”記者連線申紮縣野保員塔青了解到。
位於(yu) 申紮縣境內(nei) 的色林措保護區,是黑頸鶴在西藏的繁殖地。它們(men) 主要在河流、沼澤濕地築巢繁衍,這些區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從(cong) 每年4月初開始,黑頸鶴就進入到了繁殖期。“黑頸鶴經常在早晨到中午的這段時間進行交配,交配活動會(hui) 持續近一個(ge) 月,最終會(hui) 在4月底至5月初完成產(chan) 蛋。如果太晚,不僅(jin) 會(hui) 影響雛鳥生長,也會(hui) 影響回到越冬地的遷徙能力。它們(men) 一般產(chan) 蛋量為(wei) 1至2枚。”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一位鳥類研究者介紹。
除了黑頸鶴,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等候鳥也會(hui) 在這個(ge) 時間段完成新一季的遷徙。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鳥類專(zhuan) 家們(men) 每年都會(hui) 對西藏的候鳥和其他越冬水鳥進行相關(guan) 監測。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冬季,也就是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的越冬鳥類調查發現,“一江三河”流域的水鳥超過14萬(wan) 隻。其中,黑頸鶴超過8800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候鳥北歸 四川若爾蓋迎來“春”的氣息
三月下旬,若爾蓋草原一陣響亮的鶴鳴聲喚醒了寂靜的清晨。若爾蓋花湖濕地保護區內,今年首批回歸故鄉的黑頸鶴拍著翅膀,迎接黎明。隨著黑頸鶴的到來,高原春天的氣息一天比一天濃。圖為黑頸鶴在草原上仰頸遠眺。[詳細] -
首批10餘隻黑頸鶴飛回高原 與犛牛和赤麻鴨和諧安家草原濕地
3月16日,在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安曲鎮的草原濕地,到處是雪茫茫的一片,從雲南、貴州等地越冬歸來的一群黑頸鶴在此嬉戲覓食。它們時而逐嬉鬧。[詳細] -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裏九個人守護一群鶴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是冬日裏難得的一道風景線,也是林周縣黑頸鶴投食點管護員達娃卓嘎最熟悉的地方。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