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脫貧攻堅 青海闖出生態富民新路子
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使廣大農(nong) 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科技創新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
貧困地區想要脫貧致富,就要瞄準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用科技手段提升產(chan) 業(ye) 特色,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剛剛落幕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多位人大代表帶來了自己的扶貧故事和經驗,不少代表委員也紛紛對科技扶貧建言獻策。
科技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以科技賦能脫貧攻堅,以“科研+項目+基地”模式,培育和發展地方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推動青海特色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青海省科技廳去年累計投資2.39億(yi) 元,深入推進科技扶貧“四大行動”,對170個(ge) 行政村實現全覆蓋,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惠及民生。
創新種植模式 小蘑菇帶動大產(chan) 業(ye)
“劉老師快來看,我們(men) 家的林下蘑菇大量出土了,日均產(chan) 菇能達到100斤左右呢!”
持續多日的降雨,令夏日的高原青海依舊冷涼。6月15日一早,青海省海東(dong) 市平安區三合鎮灣子村村民、科技示範戶安爾貞驚喜的發現自家種的蘑菇成片成片的出菇了。望著眼前一朵朵長勢喜人的蘑菇,他激動的拿起手機撥通了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劉兵的電話。
杏鮑菇、姬菇隻能長在溫室大棚裏?在青海省海東(dong) 市平安區三合鎮,科技扶貧是菌菇產(chan) 業(ye) 創新種植模式,成片成片的蘑菇在鎮公路兩(liang) 旁鬱鬱蔥蔥的樹林中長勢大好。
海東(dong) 市平安區三合鎮海拔落差大、十裏一氣候、水資源豐(feng) 富、土壤富硒,極具發展菌菇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資源稟賦怎樣通過科技幫扶,變成富民的“真金白銀”,這是劉兵近年來的心頭大事兒(er) 。
在充分調研基礎上,2019年,借助東(dong) 西部對口幫扶的東(dong) 風,當地政府利用資源優(you) 勢,采取“公司+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發展食用菌產(chan) 業(ye) 。
“2019年以來,平安區推廣房前屋後、林下、高杆作物套種等方式進行珍稀食用菌仿野生種植,種植麵積1200畝(mu) ,栱棚種植珍稀食用菌200畝(mu) ,建設占地10畝(mu) 的工廠化生產(chan) 食用菌車間,年產(chan) 量100萬(wan) 千克。引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1戶,年內(nei) 可建成2000平方米生產(chan) 車間。食用菌產(chan) 業(ye) 基地年產(chan) 值可達7000萬(wan) 元,增加純收入2000萬(wan) 元以上,可有效推動貧困山區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鞏固扶貧攻堅成果。廢棄的食用菌菌棒在土壤中可轉化為(wei) 有機肥,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減少水土流失,有效促進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劉兵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在三合鎮仲家村西邊的樹林裏,近2.7公頃的樹林間空地上,一條條杏鮑菇種植穴起壟成型。承包樹林的三合鎮灣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安存昌也在旁學習(xi) 種植技巧。農(nong) 技人員介紹,當地冬天較冷,夏天涼爽,正好可以填補外地銷售市場的空白期。與(yu) 溫棚種植相比,林下種植也更能節省成本。在這種優(you) 越的地理氣候優(you) 勢下種出的雞腿菇,每平方米產(chan) 量比溫棚種植要高出近20公斤。
種植菌菇的大好“錢”景,讓周邊村民心動不已,紛紛在自家房前屋後、空閑地裏試種姬菇、熊掌菇、雞腿菇,出菇情況可觀。
劉兵表示,海東(dong) 市菌菇產(chan) 業(ye) 基地的培育,不僅(jin) 要做大食用菇產(chan) 業(ye) ,帶動更多群眾(zhong) 增收致富,還將有力促進當地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
轉變畜牧業(ye) 生產(chan) 方式 牧民增收11億(yi) 元
青海省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天然草地麵積5.47億(yi) 畝(mu) ,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區占該省總麵積的96%,其中藏羊和犛牛的飼養(yang) 量最大,素有“中國藏羊之府”“世界犛牛之都”之稱。
由於(yu) 客觀原因,青海當地牧民群眾(zhong) 還固守著落後的傳(chuan) 統養(yang) 殖方式,生產(chan) 力水平低下。通過科研創新和科技扶貧,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找到一條藏羊科學養(yang) 殖之路,是傳(chuan) 統畜牧業(ye) 轉型升級的唯一出路。
“可以說,沒有產(chan) 業(ye) 的發展,就難以實現農(nong) 牧民增收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日前召開的部省共建青海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推進工作視頻會(hui) 議上,青海省省長劉寧一語中的。
“侯教授,告訴您一個(ge) 好消息,今年我們(men) 26戶牧民分紅得了48萬(wan) 多元,帶動貧困戶9戶,貧困戶每戶有兩(liang) 萬(wan) 元的分紅。牧民們(men) 特別開心,我們(men) 感謝您!”近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lan) 縣香加鄉(xiang) 科學圖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那木卡,緊緊攥住“羊教授”的手往屋裏拉。
被牧民朋友親(qin) 切稱為(wei) “羊教授”的侯生珍,是青海省高端創新領軍(jun) 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學與(yu) 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青海省農(nong) 牧業(ye) 科技創新羊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與(yu) 熟化平台首席專(zhuan) 家。侯生珍團隊通過原始創新研發了“藏羊高效養(yang) 殖技術”,實現了藏羔羊6月齡活體(ti) 重提高112%,用科技手段破解了草地畜牧業(ye) 生產(chan) 與(yu) 草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固有矛盾,實現了青海省轉變草地畜牧業(ye) 生產(chan) 方式的重大突破。
成熟度高、複製性強的高效養(yang) 殖技術得到了廣泛認可。201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召開“生態畜牧業(ye) ——藏羊高效養(yang) 殖技術”現場觀摩會(hui) 。至此,這項高效養(yang) 殖綜合配套技術,在青海全省推廣開來,產(chan) 生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截至目前,藏羊高效養(yang) 殖技術在青海省所有牧業(ye) 州縣進行示範推廣。10年來,技術集成應用累計推廣超過1500萬(wan) 隻藏羊,年增收益5億(yi) 元以上。僅(jin) 2016至2017年就推廣養(yang) 殖415萬(wan) 隻母羊,394萬(wan) 隻羔羊,新增銷售額22.40億(yi) 元,新增效益11.72億(yi) 元。
青海大學科技處處長劉玉皎介紹,近年來,青海大學以科技助力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中,涉藏州縣普遍推廣應用了犛牛、藏羊高效養(yang) 殖技術,適合繁殖的母牛比例上升了3.7%,公牛馱牛比例下降了4.79%,還使兩(liang) 歲母犛牛的發情率由過去的不足4%提高到70%,大大增加了鮮奶、酥油和酸奶的產(chan) 量。
打造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鏈 藏香豬變“招財豬”
青海省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中壩鄉(xiang) 為(wei) 藏族鄉(xiang) ,自然環境條件惡劣,經濟結構單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藏香豬養(yang) 殖是當地群眾(zhong) 主要經濟來源。但由於(yu) 藏香豬種群結構雜亂(luan) 、繁殖率低、飼養(yang) 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嚴(yan) 重影響了當地藏香豬產(chan) 業(ye) 的發展。
幾年間,青海省地方豬資源保護及創新利用團隊開展本品種選育工作,組建藏香豬核心群,使群體(ti) 生長及繁殖性能明顯提高,通過“科研+公司+農(nong) 戶”的形式向周邊貧困戶輻射推廣良種藏香豬仔豬。
該團隊核心成員青海大學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副研究員吳國芳介紹,團隊圍繞青海地方豬種質資源保護及創新利用中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借助青海省生豬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平台,結合青海省科技廳成果轉化項目實施目標,通過本品種選育、雜交育種、飼養(yang) 管理等技術示範培訓,培養(yang) 農(nong) 牧民生態畜牧業(ye) 生產(chan) 技能,從(cong) 而推動畜牧業(ye) 轉型升級,完善“產(chan) 、供、銷”一體(ti) 化的產(chan) 業(ye) 鏈,帶動貧困戶增收。
2014年,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樂(le) 都藏香豬”獲得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成為(wei) 發展當地特色畜牧業(ye) 的有力抓手。2018年,當地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對精準戶無償(chang) 提供藏香豬,統產(chan) 統銷。以產(chan) 業(ye) 發展資金入股分紅的方式,扶貧帶動4個(ge) 村,精準戶人均5400元入股合作社,106戶352人進行分紅,人均540元,戶均增加收入1784元。
據介紹,近年來,青海大學以青海省十大特色農(nong) 牧業(ye) 科技創新平台為(wei) 支撐,以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建設為(wei) 引領,以犛牛、青稞、藏羊、油菜、馬鈴薯、蠶豆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為(wei) 重點,構建科技助力產(chan) 業(ye) 扶貧的技術支撐體(ti) 係。推廣轉化新技術100餘(yu) 項,探索出20餘(yu) 套產(chan) 業(ye) 扶貧新模式。
當今青海,科技扶貧正令有機畜牧業(ye) 及生態經濟煥發出源源不斷的內(nei) 生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聚焦特色資源 青海啟動兩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
近日,青海省科技廳啟動2020年兩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中藏藥安全性評價技術體係建設與重點中藏藥評價”“黑果枸杞產業關鍵技術研究及高值利用”項目。[詳細] -
青海出台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青海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辦公廳1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青海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 [詳細] -
科技助力,寫好冷水魚養殖“綠色”文章
能成為咱們青海集裝箱式養殖示範點,我們特別開心。這種新型漁業養殖技術,不但產量高,而且綠色生態,發展空間特別大。相信我們企業今後的發展會越來越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