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態“傷疤”修複記:“垃圾溝”蛻變“生態後花園”
行走在青海省西寧市火燒溝的木棧道上,69歲的何全成露出燦爛笑容,“記得小時候,這裏就是一個(ge) 垃圾溝,又髒又臭,溝裏的水也很渾濁,鳥都不會(hui) 飛來。”
10月12日拍攝生態修複項目治理後的火燒溝。中新社記者 孫睿 攝
火燒溝原名“鴛鴦溝”,位於(yu) 西寧市西南側(ce) ,沿南北向分布,溝道總長約20千米,是雨水衝(chong) 刷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溝道,溝內(nei) 河流屬黃河二級支流。數百年前這裏水草豐(feng) 沛,綠樹成蔭,到處鳥語花香,溝內(nei) 山清水秀,岸美水綠吸引鴛鴦前來戲水。後因發生戰事,這裏的草木化為(wei) 焦炭,“鴛鴦溝”變成了“火燒溝”。
金秋十月,火燒溝一條小溪淙淙、蘆葦蔥蔥,花木青青、鳥鳴嚶嚶。
多年前,由於(yu) 流域內(nei) 自然災害和垃圾填埋場等過度的人工幹預加劇,使火燒溝兩(liang) 岸植被覆蓋率逐年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顯著下降,造成了區域內(nei) 水土流失、植被衰退、麵源汙染,區域景觀遭受嚴(yan) 重破壞,且存在洪水和泥石流等風險,嚴(yan) 重危及下遊。
針對火燒溝這個(ge) “大傷(shang) 疤”,西寧市政府多方籌集資金對其展開生態修複。除先期將火燒溝部分區域改造成白沙灘公園外,還規劃將長5.5公裏、麵積585公頃的“垃圾溝”改造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郊野公園項目。
10月12日拍攝的生態修複項目治理後的火燒溝,河水清澈見底,溝壑險坡重披綠裝。 中新社記者 孫睿 攝
“2017年8月,我們(men) 結合火燒溝的自然山體(ti) 溝壑景觀,開始了曆時3年的地災治理和生態修複。”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火燒溝生態修複項目總設計師王維說,此項治理不僅(jin) 包括地質災害的治理,還包含垃圾無害化處理、生態修複、流域整治和生態廊道建設。
王維介紹,特別是溝口的1.5公裏重點區域——更需要一步一景的再造、生態休閑公園的設計、洪水自然災害的防治、流域水質的提升等流域的綜合治理方案,將其打造成集農(nong) 林、生態種養(yang) 、自然環境係統恢複、水土保持、荒山治理、農(nong) 田水利設施及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為(wei) 一體(ti) 的溝域經濟工程。
而這一項項針對性的設計和措施,讓火燒溝從(cong) 地災頻發、生態破壞嚴(yan) 重的“垃圾溝”逐漸變成西寧市郊的“生態後花園”。目前,該項目已完成竣工驗收,並逐步向當地民眾(zhong) 和遊客開放。
統計顯示,通過三年的修複治理,火燒溝已對4.8萬(wan) 平方米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對近31萬(wan) 平方米垃圾進行循環利用,同時對42處滑坡、15處崩滑及1處泥石流區域進行了地質災害治理。
10月12日,當地民眾(zhong) 在治理後的火燒溝觀賞散步,拍攝美景。 中新社記者 孫睿 攝
“三年前來的時候還破爛不堪,到處都是汙水和廢舊的垃圾。修複後真的是令我眼前一亮,這裏的生態變化太大了,不僅(jin) 有青山綠水,還有各種鳥類,空氣也濕潤了。”西寧市民陳金蘭(lan) 對中新社記者說。
王維表示,該項工程的實施,不僅(jin) 減輕治理區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還提升了溝道泄洪能力,使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提升,有利於(yu) 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如今,火燒溝內(nei) 溝壑險坡重披綠裝,花紅柳綠、涓涓細流的美景讓消失於(yu) 曆史、僅(jin) 存於(yu) 文獻的“鴛鴦溝”重現世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紮實做好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禁捕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青海省水生瀕危野生動物拯救保護工作,近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通知,要求各市州林草局抓好禁止捕獵捕撈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各項工作的落實。[詳細] -
青海:升級版禁塑令能否管住白色汙染
在城中區某超市,一導購員表示,普通市民對一次性塑料吸管的需求並不大,每個月能售出10包左右,大概1000支左右。[詳細] -
西藏警方回應“景區商販賣疑似藏羚羊頭骨”:正調查
12日,西藏山南森林公安發布通報,針對有遊客反映羊湖景區疑似有人販賣藏羚羊頭骨一事,森林公安局聯合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物保護科已開展核查調查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