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探索高原特色生態經濟新路
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yu) 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yu) 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發展是必然要求。
青海在中國生態保護中的獨特地位,決(jue) 定了青海必須走不同於(yu) 其他地區的獨特發展之路。經過多年探索,青海不僅(jin) 走出了一條遵循自然規律、符合省情的生態環保之路,同時也正在探索一條建立於(yu) 內(nei) 生保護基礎上的“高原特色生態經濟”新路子。
從(cong) 逐漸複綠的黑土灘到草原生態畜牧業(ye) 的蓬勃發展,從(cong) 日益恢複的生態環境到大美青海生態旅遊的火熱升溫,再到清潔能源大省的逐步建立,如今,我們(men) 依舊以“三個(ge) 最大”的省情定位為(wei) 前進方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ti) 係,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加強源頭保護,築牢生態經濟之基
生態經濟,即先生態後經濟,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生產(chan) 力。
8月的瑪多景色宜人,這個(ge) 有黃河源頭“千湖縣”的地方,經過保護與(yu) 治理,全縣湖泊數達到史上最多的5050個(ge) 。同時,在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you) 先的基礎上,以“畜草平衡、規模經營、調整結構、增加商品、提高效益、持續增收”的發展方針,以牧業(ye) 增效、牧民增收為(wei) 主攻方向,建立有效的畜草平衡措施,使草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全力推進生態畜牧業(ye) 穩步發展,努力走出了一條具有瑪多特色的生態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
告別了湖泊消失、河流斷流、草原退化……我們(men) 看到動物重現草原的同時,牧民也因為(wei) 環境的良性發展而增收;越來越美、越來越大的青海湖作為(wei) 大美青海的代言被更多人熟知;國家公園的建立為(wei) 建設綠色、生態的新青海打開了大門。
走過艱辛曲折的治理之路,共識已經形成:生態,青海最寶貴的底色,是不容觸碰的底線,而生態經濟是青海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
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清水河鎮中卡村羅多是放牧好手,負責管理合作社670多隻羊。每天有160元的報酬,年底還能有4萬(wan) 多元的收入,對於(yu) 羅多來說,收入穩定是他脫貧的主要原因。
平均海拔在4300米以上,氣候高寒,生態畜牧業(ye) 生產(chan) 是中卡村支柱產(chan) 業(ye) 。7月,玉樹最美的季節,在村裏的集體(ti) 草場內(nei) ,牛羊正在悠閑地吃草,這裏有三分之一的牛羊會(hui) 在年底出欄。
中卡村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成立於(yu) 2016年,全村210戶草場勞動力和牲畜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村民收入穩定增收,實現整體(ti) 脫貧摘帽。“成立村集體(ti) 合作社後,推行四季輪牧,緩解草場壓力,植被漲勢也好了,牲畜淨增率明顯提高。”中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日昂告訴記者。
依托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發展帶動,中卡村2018年8月從(cong) 村集體(ti) 經濟資金中拿出20萬(wan) 元資金,在清水河鎮開啟了裁縫店經營,僅(jin) 民族服飾和家居飾品製作每年為(wei) 村民增加收入20多萬(wan) 元。
以草原為(wei) 生的牧民,在生態優(you) 先理念下實現了經濟效益的長久增長,實現了用足生態優(you) 勢,做出生態特色,壯大生態產(chan) 業(ye) ,讓綠色資源變成財源。
推進綠色生產(chan) ,強健生態經濟之體(ti)
綠色生產(chan) 方式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支撐和主要載體(t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凸顯了生態環境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要價(jia) 值,加快推動生態經濟發展,也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推動資源可持續利用、最終實現青海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作為(wei) 我國主要生態產(chan) 品輸出供給地,也是我國乃至亞(ya) 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青海省擁有豐(feng) 富的風、光、水能,草場、森林、高原珍稀物種等生態資源,在如何保護好、利用好資源方麵青海探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今年7月,青海省實現了全省連續31天全清潔能源供電,相當於(yu) 減少燃煤消耗274.41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493.93萬(wan) 噸。同時,省三江源地區16個(ge) 縣和1個(ge) 鄉(xiang) 鎮連續100天全部以水、風、光等清潔能源供電,2400小時用電零排放。百日內(nei) ,豐(feng) 沛的黃河水和充足的風能、太陽能資源,源源不斷地轉化為(wei) 清潔電能,不僅(jin) 滿足了青海省內(nei) 用電需求,還通過特高壓輸電通道外送至山東(dong) 、陝西、湖北、江西等省份。
據了解,5月9日0時至8月16日24時,通過清潔能源與(yu) 火電市場化交易替代,青海8家電解鋁企業(ye) 全部使用“綠電”開展經營生產(chan) ,消納清潔能源電量27.17億(yi) 千瓦時,降低用電成本2.04億(yi) 元。青海的生態優(you) 勢、資源優(you) 勢正加速轉化為(wei) “真金白銀”的發展優(you) 勢。
“隻有堅持保護與(yu) 發展同頻共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核心技術,推動優(you) 勢生態資源高效轉化,青海生態經濟的發展才能邁上新台階。”省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教授孫發平說。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在人,關(guan) 鍵在思路,關(guan) 鍵在創新。我們(men) 將風、水、光,還有鹽湖和獨特的農(nong) 牧業(ye) 資源轉變為(wei) 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現代生物等綠色產(chan) 業(ye) 。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聚力打造綠色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讓經濟發展質量更高、結構更優(you) 、效益更好。
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激發生態經濟內(nei) 在動力
生態農(nong) 業(ye) 以可持續發展為(wei) 目的,按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hui) 效益協調統一。
作為(wei) 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特有的高原畜牧業(ye) 是發展高原生態經濟的基礎性產(chan) 業(ye) ,依托高原特色的農(nong) 業(ye) 、草原發展的畜牧業(ye) 和旅遊業(ye) ,為(wei) 青海省算好“綠色賬”、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ti) 部署和要求,青海省堅持生態優(you) 先,以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創建為(wei) 抓手,立足資源優(you) 勢,突出質量興(xing) 農(nong) 、綠色興(xing) 農(nong) 、品牌強農(nong) ,優(you) 化“三元”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種植業(ye) 、休閑農(nong) 業(ye) ,以生態畜牧業(ye) 為(wei) 突破,推進股份製改造,農(nong) 牧結合,草畜聯動,循環發展,一二三產(chan) 融合,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生態生產(chan) 生活良性循環,加快生態綠色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步伐。
“這個(ge) 犛牛肉幹有四種不同口味,大家可以放心購買(mai) ,都是青海高原有機犛牛肉。”在今年舉(ju) 辦的第21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hui) 上,兩(liang) 位網絡主播通過直播,從(cong) 牛肉幹到青稞麻花事無巨細地介紹著產(chan) 品特點,主要賣點還是高原無汙染產(chan) 品。不到一個(ge) 小時的時間,銷售小票已經堆積起來。從(cong) 農(nong) 戶到生產(chan) 加工,再到線上平台銷售,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僅(jin) 是宣傳(chuan) 青海,也讓農(nong) 牧民手中多了份收入。
高寒、無汙染和惡劣的生長環境,決(jue) 定了青海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向綠色、精品發展。犛牛、藏羊、青稞、冷水魚等高原特色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也因此發展壯大。
我們(men) 創新發展模式,以產(chan) 業(ye) 促進農(nong) 牧業(ye) 轉型,推進集約化規模化生產(chan) 經營模式,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產(chan) 業(ye) 強鎮、產(chan) 業(ye) 園、產(chan) 業(ye) 集群為(wei) 主體(ti) 的層級聯動、點線麵融合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先後成立犛牛、青稞、三文魚和油菜4個(ge) 產(chan) 業(ye) 聯盟,提升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推進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與(yu) 此同時,綠色循環模式不斷發展,建立全員廢舊農(nong) 膜回收製度,農(nong) 田殘膜回收率達到89%。推進農(nong) 作物秸稈“五化”利用,把豐(feng) 富的秸稈從(cong) 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生態優(you) 勢。
如今,“青字號”品牌已經走出青海、走向世界,“世界犛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青稞姓青”知名度大幅提升,生態農(nong) 牧業(ye) 在循環可持續發展中,不僅(jin) 給社會(hui) 經濟帶來貢獻,也讓生態遊、民俗遊、鄉(xiang) 村遊蓬勃發展,農(nong) 牧民通過農(nong) 牧業(ye) 增收和旅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捧上了增收“金飯碗”,走上了致富快車道。
無論是正在興(xing) 起的高原生態旅遊業(ye) ,還是正在發展的生態農(nong) 牧業(ye) ,或是大力開發的可再生資源,我們(men) 把綠色發展作為(wei) 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高原特色生態經濟”正在青海崛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藏高原生態“傷疤”修複記:“垃圾溝”蛻變“生態後花園”
10月12日拍攝的生態修複項目治理後的火燒溝,河水清澈見底,溝壑險坡重披綠裝。[詳細] -
青海省紮實做好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禁捕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青海省水生瀕危野生動物拯救保護工作,近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通知,要求各市州林草局抓好禁止捕獵捕撈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各項工作的落實。[詳細] -
青海:升級版禁塑令能否管住白色汙染
在城中區某超市,一導購員表示,普通市民對一次性塑料吸管的需求並不大,每個月能售出10包左右,大概1000支左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