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紮陵湖鄉(xiang) 生態保護站勒那村生態管護隊隊員在鄂陵湖畔撿拾垃圾。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索南吉(右)與(yu) 才讓多傑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率先在全國設置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青海省10萬(wan) 餘(yu) 名各類生態管護員共同守護大美青海;全麵推行河長製,建立覆蓋所有河流的五級河長體(ti) 係,5925名河長與(yu) 6421名河湖管護員一起守護一江清水。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青海省上下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正在一步步變為(wei) 現實。
共護碧水藍天
夏日的午後,驅車行駛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山山水水之間,你會(hui) 看到這裏峰巒兀立,雄奇險峻,會(hui) 看到叢(cong) 林茂密,鬱鬱蔥蔥,會(hui) 看到曲水蜿蜒,奔流激蕩,偶爾還能看到一群岩羊在半山腰處悠閑吃草。
“雖然每天到山裏巡護很辛苦,但我們(men) 保護了這裏的山山水水,我覺得很自豪。”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奎知說,眼看著自己熟悉的這片山林野生動物多了起來,盜采盜挖的違法活動逐漸消失,一種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以前的奎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xiang) 大浪村的牧民,2015年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成立後,他成了這裏的生態管護員。
據統計,目前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1.58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油葫蘆、野牛溝、黃藏寺、硫磺溝、老虎溝等40多個(ge) 管護站的1200多名管護員駐紮在深山裏,默默地守護著祁連山的一草一木。
當我們(men) 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hui) 發現這裏不僅(jin) 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li) 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ge) 個(ge) 為(wei) 了守護這裏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
“為(wei) 了保護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我們(men) 組織村裏的生態管護員成立了生態管護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瑪多縣黃河鄉(xiang) 熱曲村生態管護員果瑪告訴記者,經過大家長期堅持和宣傳(chuan) ,現在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轉變,除了管護員以外,其他村民也都積極參與(yu) 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了。
一個(ge) 個(ge) 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裏遊牧為(wei) 生的牧民們(men) 成為(wei) 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濕地麵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共建綠水青山
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隻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綠水青山、人人共享。青海省生態環保部門以幫助解決(jue) 群眾(zhong) 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wei) 出發點,通過增強群眾(zhong) 的環境意識,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和宣傳(chuan) ,推進全民參與(yu) 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優(you) 先理念引導生產(chan) 生活方式向綠色轉變,把生態保護優(you) 先融入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各個(ge) 方麵。
前不久,海東(dong) 市全麵開啟2020年秋季國土綠化暨全民義(yi) 務植樹“大會(hui) 戰”。全麵開展的義(yi) 務植樹活動,讓愛綠、植綠、護綠成為(wei) 全市各族人民群眾(zhong) 的一致共識和自覺行動。
通過義(yi) 務植樹活動的持續開展,一方麵增強了大家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綠化了環境。2019年青海省參與(yu) 義(yi) 務植樹人數達300萬(wan) 人次,共完成義(yi) 務植樹1500萬(wan) 株,青海省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2.3萬(wan) 公頃,林草資源保護體(ti) 係不斷完善,367.8萬(wan) 公頃天然林516.1萬(wan) 公頃國家級公益林得到全麵管護,治理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一江清水東(dong) 流不息。
依托獨特優(you) 美的山川秀水,在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的前提下,在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綠色發展讓青海的青山綠水不斷刷新顏值,並源源不斷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生態紅利。
“隻有保護好我們(men) 的綠水青山,才能擁有金山銀山。”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索乎日麻鄉(xiang) 索乎日麻村村民昂旦,因為(wei) 年保玉則景區關(guan) 閉,而從(cong) 旅遊經營者變成了生態管護員,保護好這裏的生態環境也成了他最大的願望。
位於(yu) 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麻其村的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成了近年來青海省鄉(xiang) 村旅遊的又一熱點網紅打卡點,每當周末假期,便會(hui) 有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的遊人蜂擁而至,在這裏體(ti) 驗鄉(xiang) 村文化、休閑度假。
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日益紅火,不僅(jin) 讓互助北山腳下這個(ge) 昔日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村莊,變身成為(wei) 青海省鄉(xiang) 村旅遊浪潮中的佼佼者,更讓村民們(men) 在家門前的山林花海中增加了收入,過上了新生活。
共享生態紅利
“保護生態的目的就是讓草原恢複原貌,現在已經實現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生態管護員鬧布桑周說,現在野生動物多了,放牧現象少了,我們(men) 的付出是值得的。
為(wei) 響應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長江源村的128戶牧民離開世代生活的長江源頭,從(cong) 山上到山下,從(cong) 牧民到村民,他們(men) 改變的不僅(jin) 是生活環境和身份,更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已經深深植入到每一個(ge) 村民心中。
通過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特色小鎮建設,在草原獎補、困難補助、燃料補助等國家好政策的扶持下,長江源村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牧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雙贏。
位於(yu) 九曲黃河第一彎的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是全國麵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ye) 生產(chan) 基地。這裏草原遼闊,水草豐(feng) 美,養(yang) 育的犛牛、藏羊品質優(you) 良,從(cong) 這裏走出的雪多犛牛肉以綠色、有機、無汙染享譽全國。
為(wei) 了保護生態環境,守護美好家園,一支支全民參與(yu) 生態環保的隊伍,每個(ge) 月固定的環境衛生整治日,他們(men) 走上街頭巷尾,深入牧區草原,一起撿拾垃圾。大大小小的環保隊伍遍布河曲草原,保護環境在這裏已經成為(wei) 全民參與(yu) 的自覺行動。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紮實推進,牧草豐(feng) 美的河曲草原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來自“天河之南”天然牧場的綠色有機產(chan) 品也備受市場青睞。在2019年中國珠三角(深圳)招商引資暨有機產(chan) 品推介會(hui) 上,河南縣展出二十餘(yu) 種具有蒙旗特色的雪多犛牛肉、乳製品、手工藝品、人參果等有機產(chan) 品,受到參會(hui) 企業(ye) 熱捧,總簽約金額約達1.8億(yi) 元,良好自然環境為(wei) 當地企業(ye) 群眾(zhong) 帶來了豐(feng) 厚的回報。
從(cong) 河湟穀地到瀚海戈壁,從(cong) 金銀灘草原到三江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已經成為(wei) 青海省各族兒(er) 女的共識和一致行動,他們(men) 或出現在村頭巷尾,或出現在草原深處,以他們(men) 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演繹著一個(ge) 個(ge) 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動人故事,共同守護大美青海的藍天碧水和山川草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湖流域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技術集成示範
7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日前,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承擔的“青海湖流域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技術集成示範”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詳細] -
青海省高原美麗城鎮建設促進條例
《青海省高原美麗城鎮建設促進條例》已由青海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20年12月2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詳細] -
從布哈河走向祁連山國家公園
入冬不久,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天峻縣周邊區域已是寒氣襲人。遠處的山巒披上了皚皚白雪,布哈河河穀裏寒風刺骨,沿河地帶的灌木叢已變得枯黃。[詳細] -
稱多縣:為野生動物保護監測員“充電”
日前,由稱多縣森林公安局和北京海澱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共同舉辦的2020年稱多縣野生動物保護監測員培訓班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