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讓“國家公園”名片更加靚麗

發布時間:2020-12-15 09:27:00來源: 青海日報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今天的青海,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穩步推進並步入收官建園關(guan) 鍵節點;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蹄疾步穩,藍圖正在“三步走”戰略的指引中逐漸變為(wei) 現實。

  今天的青海兒(er) 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在統籌“五個(ge) 示範省建設”、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的實踐中,全力保護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矢誌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讓青海以“國家公園”之名打響全國走向世界。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集群發展

  2016年,隨著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全國首屬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在青海省啟動,麵對這項青海生態領域的全新改革,青海兒(er) 女深入探索“首創模式”,在一係列探索和原創性改革中,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ti) 製創新之路。

  2017年,作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省份之一,青海再次擔負起義(yi) 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始終把保障生態安全放在首位,在體(ti) 製機製、執法管控、社區共管、科研監測、宣傳(chuan) 教育等方麵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創新和改革實踐。

  時至今日,極地江源成為(wei) 藏野驢、野犛牛等珍稀野生動物們(men) “撒歡兒(er) ”的樂(le) 園,祁連山國家公園內(nei) 先後拍攝到罕見的五隻雪豹、六隻兔猻、五隻荒漠貓同框的珍貴畫麵時,青海生態“坐標軸”正呈現上揚態勢,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在青海大地上正一點點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態保護成果。

  幾年來,全省上下勇擔國家使命,落實試點任務,聚焦改革任務,當好“施工隊長”,把全力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視為(wei)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li) 中國的重要舉(ju) 措,聚焦關(guan) 鍵、突出重點,健全機製、強化保障,以堅持集群發展的思路,全麵謀劃推進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31項體(ti) 製試點任務已全麵完成,在創新體(ti) 製機製、健全政策製度體(ti) 係、保護生態環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取得了重要成果,確立了9大國家公園建設理念,初步形成了15個(ge) 管理體(ti) 係,積累了建設國家公園的寶貴經驗。同時,為(wei) 加快和確保三江源國家公園設園工作,今年印發了《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工作方案》,穩步推進正式設園工作。

  從(cong) 三江源到祁連山,青海省嚴(yan) 格對照試點目標任務,以生態保護管理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突破口,不斷優(you) 化功能布局,統籌實施生態工程,強化基礎能力建設,加強組織領導、資金項目、人才力量等要素保障,有力有序推進試點任務,紮紮實實做好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青海片區工作。目前規劃體(ti) 係建設、管理機構組建、資源本底調查、生態環境監測等基礎任務基本完成,且陸續建設了40個(ge) 標準化管護站、大數據中心、展陳中心等重大設施,為(wei) 正式設園創造了條件。

  與(yu) 此同時,青海省以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wei) 己任,深入推進國家公園體(ti) 製,積極謀劃並全麵啟動青海湖和昆侖(lun) 山兩(liang) 個(ge) 國家公園建設前期工作。

  青海,正朝著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集群發展模式邁進。

  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蹄疾步穩

  2019年6月,青海省與(yu)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共同啟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2019年8月,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省會(hui) 西寧成功舉(ju) 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並形成論壇重要成果《西寧共識》;今年上半年,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啟動,將圍繞“三步走”規劃目標,統籌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不斷擦亮國家公園示範省這個(ge) “金字招牌”。

  於(yu) 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是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落實“三個(ge) 最大”省情定位的現實路徑,也是青海統籌考慮特殊而重要的生態地位,“雙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良好基礎,探索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抓手。

  一直以來,青海省緊緊圍繞“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這一國家戰略,認真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舉(ju) 全省之力,積極探索、勇於(yu) 實踐,全力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努力形成自然生態係統保護的新體(ti) 製、新機製、新模式,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青海始終把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作為(wei) 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總抓手、總引領和總目標,按照中央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總體(ti) 要求,成立由省政府和國家林草局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共建領導小組,先後召開多次領導小組會(hui) 議研究部署任務,全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認真履行職責,做好銜接配合,形成上下聯動、統籌協調、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

  與(yu) 此同時,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編製了《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實施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組織實施8個(ge) 方麵42項重大工作任務,在全國率先出台貫徹落實《關(guan) 於(yu)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方案,確保了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且有序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在全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調查評估,形成了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辦法、方案、規劃及標準等一批成果,為(wei) 盡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ti) 係奠定了基礎。

  青海,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管理新路子,也將切實扛起為(wei) 全國創經驗、樹標杆的重任。

  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全力推進

  草原生態係統功能逐步恢複,森林生態係統功能不斷提高,濕地麵積明顯提高,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今天的青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切實把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賀信精神成果轉化為(wei) 推進生態保護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ti) 舉(ju) 措,切實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青海勇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源頭責任和幹流擔當,立足青海又跳出青海,謀劃編製了《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在把握源頭與(yu) 流域、國家戰略與(yu) 源頭責任、保護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中找準青海定位、體(ti) 現青海價(jia) 值。

  同時,以促進生態價(jia) 值保值增值為(wei) 根本,以建立現代化生態經濟體(ti) 係為(wei) 支撐,積極謀劃“綠水青山”工程,編製了《青海省綠水青山工程規劃》,謀劃實施宜居西寧提質增綠、醉美海東(dong) 綠色視窗等8大工程,不斷激發生態活力、挖掘生態潛力、釋放生態紅利,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積極開展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突出“中華水塔”的價(jia) 值、責任和潛在功能作用,編製《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綱要(2020—2025年)》,謀劃提出一係列重大政策措施、工程項目,努力實現保流量、保水質、涵養(yang) 好中華民族生命之源的目標,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不斷強化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冰川、荒漠等生態資源管護,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連續開展自然保護區綜合整治,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黑頸鶴等青藏高原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加。青海成為(wei)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和最完整的生物基因庫、最大的高原種質資源庫。

  除此以外,著眼於(yu) 綠色惠民,持續做好“增崗、增收、增福”文章,大力實施森林、草原、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超過50萬(wan) 農(nong) 牧戶受益。全省設置生態管護員崗位14.51萬(wan) 個(ge)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管護員4.99萬(wan) 名,讓群眾(zhong) 在守護“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實現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青海,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實踐中,正變為(wei) 一個(ge) 有山有水的景觀園,有樹有草的植物園,有鳥有獸(shou) 的動物園,珍視環境、敬畏自然蔚然成風。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