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一座會“呼吸”的城
綠水環城過,綿綿入河流。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條水係猶如三條碧綠的玉帶,緊緊地係在西寧這座高原古城的腰間,形成了“兩(liang) 山對峙、三水匯聚、四川相連”的山水格局。多年來,因水而美、因水而興(xing) 的西寧,不斷探索人與(yu) 水、水與(yu) 城的關(guan) 係,以海綿城市建設這一開拓性的探索解鎖城市蝶變密碼。
海綿城市,被形象地稱為(wei) “會(hui) 呼吸的城市”。聽,西寧在“呼吸”!
2016年4月,西寧市入選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以來,利用“山-水-城”的典型空間結構,綜合製定了“治山、理水、潤城”的海綿城市建設路徑,采取綜合施策海綿化建設,確立了青藏高原半幹旱地區具有典型的海綿城市技術路徑,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
在這裏,西寧用“呼吸聲”告訴你,高原人正在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眾(zhong) 生活方式進行新時代探索。
一山一園盡顯西寧魅力
在西寧市西山腳下的西寧市園林植物園,秋風將路旁的樹木染成了七彩的顏色,雖不見春夏時節五顏六色的花卉,卻獨具秋景的魅力。這是均勻地分布在道路兩(liang) 側(ce) 的一片低於(yu) 路麵的下沉式綠地。
“當遇到降雨時,該片綠地就可以利用植被對雨水進行截流、滲透,在增加土壤水分含量、補充地下水的同時,防止水土流失。”西寧市園林植物園副園長劉國輝介紹道。
西寧市園林植物園海綿化改造屬於(yu) 西山片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西山上,通過實施山林生態修複、衝(chong) 溝溝道治理等項目,達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效果。在西山的高處,放眼望去,收入眼底的是滲透性砂石和透水混凝土代替了傳(chuan) 統瀝青和混凝土,鋪設於(yu) 露天停車場和廣場的地麵;水平階、水平溝、魚鱗坑錯落有致,將雨水在源頭攔蓄、逐級消納;通過卵石擋牆、石籠擋牆等工程措施,對自然衝(chong) 溝進行修複,建造雨水調蓄池,減緩過水流速,淨化雨水……以一山一園,看西寧“治山”成效。通過山體(ti) 綠色基礎設施緩解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條件,增加下滲,調節城市小氣候……多年來,結合南北山綠化工程建設,通過在山體(ti) 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山林生態修複、衝(chong) 溝溝道治理等舉(ju) 措,構建“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新型生態格局,啟動綠芯規劃建設,打造“生態山水城市”骨架,促進空間結構、規模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協調發展。
如今,西寧城市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末的32%提高到36.76%,試點區內(nei) 山體(ti) 水土流失治理實現全覆蓋,達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城市安全指數進一步提升。
“城市之肺”彰顯西寧智慧
在位於(yu) 城西區的湟水國家濕地公園內(nei) ,各種海綿技術也巧妙地糅合進公園的生態環境中,這座“城市之肺”就是展現西寧良好生態環境的“海綿體(ti) ”。
“路麵重新鋪裝、綠地海綿化改造,就近消納雨水徑流,雨水被導入設置的雨水花園等設施中淨化。”西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賀國太介紹著其中的玄機。雨水花園、水域廊道、下沉式綠地等一塊塊“海綿體(ti) ”的植入,可以有效吸水實現良性水循環。海湖新區溢流的雨水都會(hui) 進入這裏滲蓄淨化。公園建設與(yu) 海綿理念相結合,根據自然地形、地貌實現濕地雨水的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和可持續水循環,凸顯了良好的濕地生態功能。
“融入海綿建設的湟水濕地公園,有效實現雨水收集,不僅(jin) 沒有讓水流失,更得到充分利用,使得這裏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濕地。水碧樹綠,空氣濕潤,到這裏休憩感覺很享受。”經常到公園裏健身的市民陳金環對身邊有這麽(me) 好的一個(ge) 濕地公園讚不絕口。
聽,“城市之肺”正在訴說“理水”成績。恢複湟水河沿岸濕地以及與(yu) 湟水河有機連通的“網狀”水係格局,封堵截流沿岸排汙口,增強濕地對湟水河水、城市雨水和中水的淨化能力,增強濕地控沙能力……西寧市通過啟動實施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水係治理等一批工程,試點區內(nei) 各水係水質狀況穩步提升,雨洪滯蓄體(ti) 係初步形成,城市勾股形景觀和開放生態型綠廊已然顯現。
西寧,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結合“河湖清”建設行動,營造“綠意盎然、水韻悠長”的城鄉(xiang) 水生態風貌,著力構建節水減汙和麵源防控體(ti) 係,治理小流域144條,湟水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清水入城”,山、水、城在西寧相映成畫。
點滴變化感受西寧溫度
布局整齊的綠化帶、嶄新的小區道路、透露著生機的雨水花園……走進位於(yu) 西寧市城西區虎台一巷的青海省特種設備檢驗所住宅小區內(nei) ,雖然是一個(ge) 老舊小區,但卻是一幅嶄新的麵貌。
“過去可不是這個(ge) 樣子,道路破舊,一下雨到處都是泥水,出門都不方便,更別說有現在這些景觀了。”在這個(ge) 小區住了15年,居民韓麗(li) 感觸頗深。
2018年7月,小區迎來了改變的時刻。
“我們(men) 首先通過穿衣戴帽工程對小區的樓體(ti) 進行了改造,拆了一些老舊煤房,增加了綠地,豐(feng) 富了景觀。然後再進行了海綿化改造,增加海綿設施,其中透水混凝土鋪設、斷接雨水管將屋麵及路麵的雨水排入新增綠地以及雨水花園,當水位達到一定的高度,通過溢流井流入虎台一巷道路改造的綠化帶中,最後多餘(yu) 雨水排入市政主管網。”城西區城鄉(xiang) 建設局建設科科長韓如海介紹道。
2019年11月,通過前後一年多的“穿衣戴帽”、雨汙分流改造以及海綿改造工程,小區煥然一新,不僅(jin) 美化了城市景觀,還為(wei) 城市爭(zheng) 取更多的公共空間,進一步提升了該區域居民的幸福感與(yu) 居住環境。
“現在院子裏好啊,平時沒事幹就會(hui) 下來走走,政府真是給我們(men) 老百姓辦了實事。”韓麗(li) 說道。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點滴的變化不僅(jin) 可以看出海綿城市建設“潤城”的成果,更展現了西寧的溫度。
針對全市排水管網進行梳理和修補,實施了一批雨汙分流改造項目,西寧市在21.6平方公裏的試點區完成228項海綿項目建設。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對雨水徑流的控製和利用,對80多個(ge) 老舊小區進行了全麵改造。全市黑臭水體(ti) 全麵消除,試點區域內(nei) 7處內(nei) 澇點全麵解決(jue) ,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nei) 澇、景美路平、設施完善”的海綿民生目標,10萬(wan) 餘(yu) 居民直接受益。
海綿城市,讓西寧人感受到了城市轉型發展中的可喜變化,共享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果。現在,西寧市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向全域化、自然化和本地化全力推進,西寧,這座會(hui) “呼吸”的城市——未來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寧新增園林綠地麵積30.33公頃
2020年,西寧市城區園林綠化工作緊扣“幸福西寧·花園城市”綠化美化彩化主題,圍繞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公園城市建設和打造“15分鍾幸福生活圈”。[詳細] -
13平方米!西寧人均一座小花園
西寧,人均公園綠地麵積達13平方米,繼“一張報”“一張床”後,不少市民對西寧人均公園綠地麵積有了全新的形象比喻——“一座小花園”。[詳細] -
西寧市完成55.5萬元排汙權交易
近日,西寧市生態環境局在西寧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舉行2020年主要汙染物排汙權競買交易會,共8家企業參加交易,總成交額55.5萬元,總成交量28.02噸。[詳細] -
西寧海東海北攜手保護母親河
湟水河是青海人民的“母親河”,西寧市與海東市、海北州以湟水為紐帶互相交融,是湟水河管理保護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為進一步強化湟水流域管理與保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