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賦能”展綠顏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區拍攝的光伏電站(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憑借獨特且珍貴的生態財富,今日青海正以生態之名走上世界發展的舞台,從(cong) 曾經的經濟小省轉變為(wei) 生態大省,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挖掘綠色發展潛能,以實際行動讓生態價(jia) 值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動能。
於(yu) 青海,綠色是靚麗(li) 的發展色,更是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近年來,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正在統籌“五個(ge) 示範省建設”、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的實踐中厚植綠色發展底蘊,讓青海大地湧動起綠色發展滾滾“浪潮”。
樹牢綠色理念
當今日青海正憑生態之名走向世界,生態也便成為(wei) 了青海最重要且最可持續的品牌。縱觀青海大地,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鼎力支撐,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帶來產(chan) 業(ye) 結構向好向優(you) ,高效集約種養(yang) 殖方式推動“青字號”品牌響亮全國,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青海兒(er) 女正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轉化中,創造著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無限動能。
近年來,青海省切實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隨著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相繼啟動,成為(wei) 了全國首個(ge) “雙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省份,並開啟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的序幕,目前青海省正在以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為(wei) 抓手,努力完成“五個(ge) 區、一個(ge) 體(ti) 係、一個(ge) 典範”和“爭(zheng) 當第一、走在前端、打造高端”的目標任務。
作為(wei) 全國第一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從(cong) 試點探索初期到即將步入正式設園的關(guan) 鍵,生活在極地江源的17211名生態管護員行走於(yu) 山水間守護著極地江源的大美,而且實現“一戶一崗”,每個(ge) 月固定的工資收入還能補給家用,這是國家公園內(nei) 綠色發展的有益探索。
不僅(jin) 如此,特許經營成為(wei) 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新的綠色嚐試。瀾滄江昂賽大峽穀自開展特許經營以來,生態旅遊成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增收的一部分,很多生態管護員不僅(jin) 是生態保護的宣傳(chuan) 員,也是生態旅遊的引導者,瀾滄江源園區昂賽管護站副站長才旺多傑就是其中之一。
再到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有一支全民參與(yu) 生態環保的隊伍,在每個(ge) 月固定的環境衛生整治日,他們(men) 紛紛走上街頭村巷、草原深入,撿拾垃圾扮靚家園。反觀河南縣全民保護環境的生態美德,最有力的“推手”是一場長達16年之久的“禁塑”行動,在一個(ge) 又一個(ge) 保護環境的小行動中,構築起從(cong) 全域無垃圾向全域無廢轉型的大效應,現今河南縣榮獲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
以“禁塑”為(wei) 著力點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物草豐(feng) 美的河曲草原成為(wei) 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的發展“高地”,從(cong) 這裏走出的雪多犛牛以綠色、有機、無汙染著稱,正在全國各地打響“青字號”品牌。而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支撐起的種養(yang) 殖合作社又成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渠道,支撐起群眾(zhong) 的幸福生活。
立足特殊的省情實際,堅決(jue) 扛起生態保護責任,青海省實施生態報國戰略,處理好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綠水青山與(yu) 民生福祉、頂層設計與(yu) 地方探索、立足當下與(yu) 著眼長遠的關(guan) 係,牢牢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切實做好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章。
築牢綠色本底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立足青海實際,生態不僅(jin) 是大美青海打響靚麗(li) 品牌的自然和生態財富,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社會(hui) 和經濟財富。
立足生態保護優(you) 先尋求高質量發展,將生態保護與(yu) 牧民群眾(zhong) 充分參與(yu) 、增收致富、轉崗就業(ye) 、改善生產(chan) 生活條件相結合。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葉格鄉(xiang) 紅旗村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為(wei) 了保護好三江源頭珍貴的自然資源,堅持“劃區輪牧、合理載畜、整合資源、多種經營”的發展理念,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源頭養(yang) 殖到幹肉、酥油等特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合作社股民年戶均分紅超過了1萬(wan) 元,有的達2萬(wan) 元,依靠原始放牧的牧民看到了保護生態帶來的好處。
當前的青海正憑借獨特的生態稟賦,加快推動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建設,“青字號”農(nong) 產(chan) 品從(cong) 過去“藏在深閨人不識”到走出省門甚至邁出國門,在助力青海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是青海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奉獻。
自開啟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建設至今,青海紮實推進犛牛、藏羊、青稞、冷水魚等高原特色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ye) 生產(chan) 基地。以黃南州為(wei) 例,加快構建犛牛生產(chan) 體(ti) 係、加工體(ti) 係、經營體(ti) 係全產(chan) 業(ye) 鏈,目前“澤庫黑犛牛”被認證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
放眼全省,輻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等眾(zhong) 多領域的企業(ye) 正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在提質增效的具體(ti) 實踐中推動高質量發展。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經過一道道工序的精深加工後,沙棘和枸杞相關(guan) 產(chan) 品已經實現高效無汙染循環利用,做到了“吃幹榨淨”,產(chan) 品附加值持續提高並銷往各地。
近年來,青海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壯大高原特色現代農(nong) 牧業(ye) ,作為(wei) 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ye) 生產(chan) 基地和有機枸杞生產(chan) 基地,枸杞產(chan) 業(ye) 發展已從(cong) 最初的單一種植,延伸到生產(chan) 、加工、銷售以及製種選種、科研研發等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品品質逐年上升,市場認可度、占有率逐年提高。
推動綠色發展
立足實際,青海近90%的麵積為(wei) 限製開發和禁止開發區,環境承載能力越來越成為(wei) 經濟規模和發展空間的主要製約因素,又加之青海發展底子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尤為(wei) 突出。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綠色發展無疑是時代發展最適當的切入點,堅守綠色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創造綠色生產(chan) 生活,是善待自然和人類的最好方式,也是青海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時代抉擇。
充分利用豐(feng) 富的光照、風能等資源,打破地域等瓶頸,在短板中覓得新機,青海省積極推動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在光伏光熱、水光互補、風光互補上取得了眾(zhong) 多技術突破,一批批綠色向前、結構向優(you) 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正在崛起,光伏、風電、鋰電等產(chan) 業(ye) 在綠色中孕育新“機”,釋放動能。
前不久,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啟動送電,作為(wei) 世界首條清潔能源輸送通道,每年400億(yi) 千瓦時清潔電量不僅(jin) “電亮”了青海經濟發展活力,更彰顯了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you) 先理念,全力推動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的堅定意誌。
和它同樣刷新世界紀錄的,還有今年5月起青海連續100天對三江源16個(ge) 縣和1個(ge) 鎮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從(cong) “綠電7日”到“綠電9日”再到“綠電15日”、“綠電百日”,一次次看漲的不僅(jin) 僅(jin) 是數字,更展現著青海從(cong) 原材料供給、光伏組件加工、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等清潔能源全產(chan) 業(ye) 鏈條的縱深推進。
得益於(yu) 堅固的清潔能源支撐,今年青海省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正式啟動清潔供暖示範縣建設,將積極探索三江源地區清潔供暖新模式,為(wei) 築牢“中華水塔”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以生態、循環、數字、飛地“四種經濟形態”為(wei) 引領的結構轉型,清潔能源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87%,循環工業(ye) 增加值占比達到60%,高原雲(yun) 計算大數據中心、青海新能源大數據中心等投入使用,新動能快速增長,新材料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
作為(wei) 青海省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循環”正不斷釋放疊加效應,從(cong) 省會(hui) 西寧的各大工業(ye) 園區到瀚海戈壁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條條“吃幹榨盡”的生產(chan) 線陸續投產(chan) ,一個(ge) 個(ge) 蓬勃發展的支撐項目落地生根,一項項與(yu) 時俱進的科技創新方案變成施工圖……從(cong) 過去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到如今以綠色為(wei) 基調的產(chan) 業(ye) 鏈,正向世人展現著青海發展循環經濟邁出的鏗鏘步伐。
當前的青海大地上,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基本實現國務院批複的循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構建目標;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順利通過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單位驗收;海東(dong) 工業(ye) 園初步構建了“高新輕優(you) ”八大循環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基本實現園區產(chan) 業(ye) 間循環鏈接、企業(ye) 間關(guan) 聯發展、廢物間循環利用的發展格局,三大園區已成為(wei) 帶動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彰顯青海生態之“最”,在不斷挖潛中創造綠色發展“富礦”,今天的青海正在變自然資源為(wei) 經濟資源,變環境優(you) 勢為(wei) 經濟優(you) 勢,涵蓋第一、二、三產(chan) 業(ye) ,高效、集約、節約和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將是青海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態飯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垃圾回收,30%的收入以現金方式返還給牧民,70%投放到綠色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一項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的“經濟賬”。[詳細] -
青海首個濕地保護項目:加速濕地植被恢複 擴大鳥類棲息地
位於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是以雪山、沼澤、河流、湖泊、森林等自然生態景觀為主要特色。[詳細] -
青海省出台省級生態環保責任清單
近日,青海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青海省省級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以下簡稱《責任清單》)。[詳細] -
“禁捕”“增殖放流”雙管齊下 青海省魚類種群數量穩步提升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青海省加大禁漁期內涉漁違法行為懲處力度,進一步擴大增殖放流規模,魚類種群數量穩步提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