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綠色築底,建設生態文明高地

發布時間:2021-01-04 08:59:00來源: 西藏日報


美麗(li) 的獅泉河風光。


尼木縣城郊的田園風光。


3月18日,拉薩聖地園林公司員工在拉薩北山公園植樹。


在申紮縣境內(nei) 拍攝的藏羚羊幼崽。


無人機拍攝的“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之一達東(dong) 村全景。(資料圖片)

  七月的林芝市,森林翠綠,霧靄環繞群山,宛如人間仙境。而十二月的昌都市,皚皚白雪之中,遠方的犛牛群化作星星點點,儼(yan) 然一幅壯闊的水墨山水畫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為(wei) 保護好西藏的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近年來,西藏自治區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wei) 核心,堅持保護優(you) 先、綠色發展,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良好,生態安全屏障作用更加凸顯。

  截至目前,7市地空氣環境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達9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you) 於(yu) III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無黑臭水體(ti) 。土壤環境質量總體(ti) 穩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四項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在國家核定範圍內(nei)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5年累計降低12.24%。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占比44.8%,森林覆蓋率達到12.14%,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45.9%,濕地麵積達到652.9萬(wan) 公頃。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處、總麵積達41.22萬(wan) 平方公裏。完成珠峰、羌塘、芒康滇金絲(si) 猴、色林錯等4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優(you) 化調整,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防治汙染,加強生態環境治理

  藍天保衛戰初步告捷。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突出沙塵、揚塵、機動車、煨桑、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控製,持續開展“散亂(luan) 汙”企業(ye) 綜合整治,積極推進去散煤化、電氣化和居民傳(chuan) 統能源消費替代。完成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任務,禁止新建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深入推進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推動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全麵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實施新機動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標準,啟動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

  碧水保衛戰形勢向好。持續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紮實推進河湖長製。爭(zheng) 取水汙染防治中央資金1.41億(yi) 元,實施金沙江、瀾滄江、年楚河、福清河、獅泉河、隆子河等流域水汙染治理項目。落實資金4200萬(wan) 元,實施27個(ge) 農(nong) 村汙水處理試點工程。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攻堅戰,清查西藏自治區入河排汙口。

  淨土保衛戰初顯成效。完成農(nong) 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開展疑似汙染地塊詳查,實施“白色汙染”治理攻堅戰,加強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開展地下水汙染防治。

  保護優(you) 先,留住自然生態之美

  白瑪次仁是林芝市米林縣丹娘鄉(xiang) 的一名護林員,常年居住在丹娘鄉(xiang) 魯霞溝溝口,全天24小時盡責值守。他認真細致調查了解山情、林情和民情,堅持每天巡山查林,跑遍了轄區的每一道山溝、每一片林地,把地理位置、林木種類等都熟記於(yu) 心。

  此外,白瑪次仁還通過耐心細致地宣傳(chuan) 走訪工作,使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逐步提高了愛林護林和保護生態的意識,在魯霞村形成了保護森林資源、嚴(yan) 禁破壞、護林防火、警鍾長鳴的良好導向,為(wei) 護林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zhong) 基礎。

  像白瑪次仁一樣堅守崗位、保護林草資源的護林員在西藏自治區還有很多很多。今年以來,西藏自治區共落實各類林業(ye) 護林員崗位28.91萬(wan) 個(ge) ,現有公益林專(zhuan) 業(ye) 管護站208個(ge) 和羌塘保護區專(zhuan) 業(ye) 管護站73個(ge) 。

  得益於(yu) 廣大護林員隊伍的履職盡責,西藏自治區90%以上的森林、濕地基本保持原生狀態,沙化土地擴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製,野犛牛、藏羚羊、黑頸鶴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恢複性增長。

  綠色發展,農(nong) 牧民吃上“生態飯”

  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生態示範園,是自治區“兩(liang) 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的啟動地和示範點,也是日喀則市傾(qing) 力打造的雅江兩(liang) 岸百萬(wan) 畝(mu) 生態區建設示範工程。

  秋日時節,走進這裏,數萬(wan) 畝(mu) 生態林鬱鬱蔥蔥向陽生長。艾瑪鄉(xiang) 柳果村的群眾(zhong) 赤列和妻子正在給林地澆水,夫妻倆(lia) 在這裏幹活,收入頗豐(feng) 。據赤列介紹,在生態示範區工作,每年有1.3萬(wan) 元的固定工資,3月至6月是植樹的繁忙期,每天還能多拿100元的工資。

  赤列說,園區的建設不僅(jin) 改善了家鄉(xiang) 的環境,也讓他們(men) 吃上了“生態飯”。這是西藏自治區群眾(zhong) 轉變觀念、依托生態資源、享受生態紅利的一個(ge) 縮影。

  據統計,目前,西藏自治區共有66.7萬(wan) 個(ge) 生態崗位,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成為(wei) 生態衛士,吃上了“生態飯”,西藏自治區也形成了綠色發展和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的雙贏局麵。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