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在4600米高地探秘三江源國家公園

發布時間:2021-01-12 09:33:00來源: 青海新聞網

  參與(yu) 三江源國家公園綜合考察的科考人員。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隨著第10個(ge) 飛行架次成功降落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裏五道梁兵站,為(wei) 期9天的冬季三江源國家公園綜合科考,首次利用直升機搭載可見光、中波紅外、偏振光、激光雷達、高光譜等載荷,輔助無人機、地麵調查等方式開展了國家公園野生動物、草地生態、微生物、湖泊河流等資源的綜合科學考察,科考範圍覆蓋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到五道梁、勒池草原等區域約3000平方公裏。

  高新技術助力,助力三江源國家公園綜合科學考察

  吃過早飯,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聶博洋就和夥(huo) 伴們(men) 一起來到參與(yu) 此次科考的直升機前,開始檢查調試相關(guan) 設備。而此時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裏五道梁兵站最低溫度達零下26攝氏度,穿著厚棉服,戴著棉帽,還是能感覺到絲(si) 絲(si) 寒意。據聶博洋介紹,在高海拔地區開展直升機作業(ye) ,他還是第一次。“由於(yu) 海拔高,溫度低,很多設備都運轉不起來,有時還會(hui) 出現工作不正常,需要做很多次調試。”調試了一會(hui) 兒(er) 設備,聶博洋的手就凍紅了。

  十時多鍾,溫暖的太陽光讓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有了些許暖意。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趙新全在現場指揮著,此時趙新全的眼睫毛和眉毛上已經掛上了一層冰霜。

  “從(cong) 12月22日開始,直升機組就開始了相關(guan) 的高空作業(ye) ,雖然有難度,但機組全力克服,對設備一再調試,目前,直升機完全可以完成109國道索南達傑保護站到五道梁之間、勒池草原的高空綜合科學考察任務。”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桂峰說。

  雖然天氣晴朗,可寒冬裏高原上的風吹起來,仿佛要滲到骨頭裏一樣,來自南通大學脆弱生態環境研究所的孫義(yi) 教授和夥(huo) 伴們(men) 克服高原反應等各種不適,依然堅持作業(ye) 著。

  孫義(yi) 說,此次科考中,無人機組配合直升機組開展相關(guan) 工作,他們(men) 的科考任務有兩(liang) 大塊,一是有關(guan) 鼠兔洞口的調查,另一塊就是草地植物物種的分布調查。“需要的圖片資料基本都拍到了,後續的分析還得回去再做。”

  據介紹,此次經過20.37小時的飛行,此次考察從(cong) 空中拍攝大型食草動物、植被、地質地貌等高清晰度照片3萬(wan) 餘(yu) 張,植物地麵參考樣方及生物量50餘(yu) 個(ge) ,藏羚羊、鼠兔組織及消化道內(nei) 容物等活體(ti) 樣品100餘(yu) 份,野生動物糞便樣品150餘(yu) 份,這些將對研究該地區有蹄類動物種類、數量、分布,野生動物適應及進化、微生物資源利用以及水資源、地質地貌等提供寶貴資料。


三江源國家公園勒池草原等區域綜合科學考察現場。


科考人員查看拍攝資料。攝影:葉文娟

  全麵摸清資源本底,為(wei) 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提供科學依據

  為(wei) 全麵摸清三江源國家公園現有野生動物和草地生態資源本底,構建示範性、標準性和應用性兼備的國家公園生態係統科學監測、評估和預警方法,實現國家公園的建設和科學管理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科學理論、方法及實踐研究,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麵開展了動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樣本采集,獲取國家公園長江源區勒池草原冬季野生動物及家畜數量、分布等第一手科學資料,調查該區域有蹄類動物種群數量及冬季分布範圍,並了解氣候變化對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生活的影響,為(wei) 新時代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提供科學決(jue) 策依據。

  在距離索南達傑保護站20公裏遠的地方,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微生物副研究員劉宏金和同事正在高原鼠兔洞前布設繩套。此次科考對他和同伴來說是一次大挑戰,不僅(jin) 要克服高海拔帶來的不適,還要對捕捉到的高原鼠兔進行解剖。

  “這次科考新增了高原鼠兔解剖任務”,劉宏金說,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高海拔的關(guan) 鍵物種之一,這次科考主要是想對高原鼠兔的器官組織以及腸道微生物進行綜合研究,同時了解高原鼠兔腸道微生物的適應性。

  在另一塊平整的草地上,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賀福全和同伴正在采集植被樣本。賀福全說,他們(men) 的主要目標是了解這個(ge) 區域草的長勢情況,並將植被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針對這塊草地的承載能力,測量草地產(chan) 量,給直升機和無人機做地麵驗證工作。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連明新和他的學生王東(dong) ,通過望遠鏡等設備實時監測藏羚羊、藏野驢等野生動物的行為(wei) 。連明新回憶,2002年,當他第一次到可可西裏進行監測時,基本從(cong) 下午1時開始起風,一直刮到晚上7時,非常“準時”,而那時藏羚羊的交配期是從(cong) 12月中旬到1月中旬,持續一個(ge) 月的時間。最近這些年,藏羚羊等動物也會(hui) 根據氣候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繁殖策略。

  全力服務保障,加強科考成果集成創新與(yu) 轉化應用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將全力保障好、服務好、推動好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作為(wei) 重大政治任務和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成立由省長為(wei) 組長、主管副省長為(wei) 副組長的省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組建成立省青藏科考服務和成果轉化中心,為(wei) 紮實推進青藏科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爭(zheng) 取下,青海省共有15家科研單位、278名科研人員全麵參與(yu) 了第二次青藏科考10大任務的29個(ge) 專(zhuan) 題。截至目前,先後服務保障省內(nei) 外100批(次)1400餘(yu) 名科考人員在青海省8個(ge) 市(州)、45個(ge) 縣及200多個(ge) 區域安全開展科考任務。

  對此,青海省科技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莫重明表示,省科技廳將積極爭(zheng) 取國家支持,切實推進青藏科考服務平台和野外綜合科考基地建設,圍繞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建設,推進與(yu)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的互聯互通、資源集成與(yu) 共建共享,實現數據最大共享,全麵服務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圍繞青海綠色發展凝練科考目標任務,統籌省內(nei) 外科研力量和科技資源,加大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複、治理的係統方案研究並提出應對舉(ju) 措。圍繞青海省產(chan) 業(ye) 特點和重點領域,及時發掘科考成果與(yu) 青海省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結合點,加強科考成果集成創新與(yu) 轉化應用,力爭(zheng) 形成一批推動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hui) 綠色發展“用得上、有影響、留得下”的重大科考成果。同時,進一步深化與(yu) 科考任務專(zhuan) 題團隊的合作交流,積極參與(yu) 青藏科考任務專(zhuan) 題團隊開展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的合作交流。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