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野生動物攝影師奚誌農:保護自然的理念正在中國生根發芽

發布時間:2021-09-06 16:1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近日,雲(yun) 南省昆明市將數萬(wan) 粒花種寄往中國30餘(yu) 城市,邀請全國民眾(zhong) 共同關(guan) 注即將在昆明舉(ju) 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第十五次會(hui) 議。“與(yu) 這些種子一樣,播撒在中國民眾(zhong) 心中保護自然的理念正在生根發芽。”中國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誌農(nong) 如是說。

  現年57歲的奚誌農(nong) ,多年來一直致力於(yu) 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實踐著“用影像保護自然”的信念。1983年,年輕的奚誌農(nong) 在參與(yu) 科教片《鳥兒(er) 的樂(le) 園》的拍攝時,第一次接觸到野外攝影。但攝製組使用黑頸鶴標本以假亂(luan) 真進行拍攝的方式,讓奚誌農(nong) 無法認同。“當時我就下定決(jue) 心,我要學會(hui) 攝影,要拍攝自由飛翔的鳥兒(er) 。”自此,他的心中就種下了一粒成為(wei) 野生動物攝影師的種子。

  1990年之後,奚誌農(nong) 逐漸將目光轉向野生動物以及它們(men) 的棲息地。1992年至1996年,他六進雲(yun) 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鮮為(wei) 人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si) 猴展現在大眾(zhong) 麵前,並由此保住了它們(men) 所棲息的一片原始森林。

  他曾拍攝過一張滇金絲(si) 猴母子的照片。照片中,母猴緊緊抱著小猴,眼神中滿是溫情。“我們(men) 看到的滇金絲(si) 猴和人類如此相似,小猴子在媽媽懷裏的這一刻令人動容。”奚誌農(nong) 感歎。

  1997年,奚誌農(nong) 首次報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機狀況,以及“野犛牛隊”為(wei) 保護藏羚羊做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他既拍攝到了一隻小藏羚羊靜靜等待母親(qin) 的溫馨畫麵,也拍到了遍地藏羚羊屍體(ti) 的慘烈景象。正是他的照片,極大促進了國內(nei) 外公眾(zhong) 對長江源頭生態及藏羚羊保護的關(guan) 注。

  “我想這就是影像的力量吧。”奚誌農(nong) 說,“作為(wei) 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我是幸運的。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地球上的風景通過鏡頭傳(chuan) 遞給越來越多的人。”

  多年來,奚誌農(nong) 始終駐守一線,用影像、圖片、聲音等形式記錄野生動物的生存故事。他傳(chuan) 遞的不僅(jin) 是風景,還是關(guan) 於(yu) 自然、關(guan) 於(yu) 野生動物的保護之聲。

  2002年,奚誌農(nong) 創辦了“野性中國”公益機構,致力於(yu) 通過影像傳(chuan) 播和推廣自然保護理念。從(cong) 2004年起,“野性中國”開始舉(ju) 辦“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通過培養(yang) 自然攝影人才,用影像記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共同推進中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e) 發展。

  2017年,奚誌農(nong) 的“傳(chuan) 遞”發揮了重要作用。“野性中國”發文稱,其與(yu) 多家環保組織調查後發現,雲(yun) 南紅河上遊正在建設的水電站會(hui) 淹沒綠孔雀一部分重要棲息地和季雨林,將對域內(nei) 綠孔雀種群生存帶來重大風險。最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紅河流域的綠孔雀棲息地被國家劃入生態紅線。

  “現在來看,在中國,從(cong) 政府到民間,保護自然理念的種子正在撒播到越來越多的人心中。前段時間受到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的亞(ya) 洲象北移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奚誌農(nong) 說,“不過,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仍然會(hui) 是一場長期的‘持久戰’。”

  近幾年,奚誌農(nong) 在青海玉樹開展“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讓最接近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牧民們(men) ,拿起相機記錄自己最熟悉的野生動物,他們(men) 會(hui) 成為(wei) 最合適的記錄者和傳(chuan) 播者。”奚誌農(nong) 還建議,中國的學校和家長可以讓孩子們(men) 多走近大自然。“保護自然,要從(cong) 認識它開始。”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