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東方多瑙河”瀾湄上遊“土玩意”盼借IP“出圈”

發布時間:2021-10-25 14:3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近一兩(liang) 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走紅網絡,成中國熱門旅遊IP。這讓地理、人文相近的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wu) 齊縣旅遊發展局副局長擁青豔羨不已。

  “甘孜引發了民眾(zhong) 對藏族聚居區原生態的旅遊熱情,受到中國乃至世界的關(guan) 注。”擁青日前對參加2021瀾湄萬(wan) 裏行的中外媒體(ti) 感慨,“但我們(men) 的旅遊還是存在氣候、交通、人力、資金、宣傳(chuan) 等弱項。”

  類烏(wu) 齊縣屬“茶馬古道”必經之路,貫穿東(dong) 盟緬甸、老撾等五國,被譽為(wei) “東(dong) 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的多條支流流經該縣。

  渴望讓當地“土玩意”“出圈”的擁青說,該縣不僅(jin) 是西藏生態植被較好的縣城之一,一年四季自然景色豐(feng) 富多彩,同時,獐子菌、酸奶等土特產(chan) 也在當地有口皆碑,“類烏(wu) 齊犛牛”還獲得中國國家地理標誌認證。

  擁青在個(ge) 人社交平台寫(xie) 道:“盡管類烏(wu) 齊的(旅遊)黃金時間短暫,但這個(ge) 地方的天然風光人間少有。也可能是因為(wei) 她的短暫,每一年,人們(men) 都在期待著她的到來。”

  擁青的期待,並非個(ge) 例。瀾滄江-湄公河匯成於(yu) 西藏昌都,但若溯源而上,便進入青海三江源區域。

  生於(yu) 藏醫藥世家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90後”小夥(huo) 鬧丁多傑,不僅(jin) 生產(chan) 傳(chuan) 統藏香,還研發了一款“土味十足”的產(chan) 品——百草味久瓦藏香。

  所謂“久瓦”,即牛糞。“牛糞是遊牧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老人們(men) 說,牛糞能淨化空氣、緩解疲勞、抗高原反應,但似乎都沒有科學依據,”鬧丁多傑說,但自己不太在意牛糞藏香的功效。

  “我希望通過牛糞藏香,讓走向城市的牧民子女,特別是外地的旅遊者,感受到草原的氣息。”鬧丁多傑信心滿滿。

  “瀾滄江源頭第一縣”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老匠人過加是當地有名的金屬器物製作、修複高手。

  藏式鎖子、藏刀、腰帶、藏袍裝飾……過加的縣級非遺產(chan) 品令人稱讚。但最讓其女兒(er) 才永措驕傲的是父親(qin) 深諳修複之道,“所要修複的文物本身具有曆史和文化價(jia) 值,但一旦修複完畢,又會(hui) 賦予其新的價(jia) 值。”

  雜多縣文體(ti) 旅遊廣電局副局長青梅才仁說,該縣省、州、縣級非遺項目超八十多項,還有大量項目有待挖掘,“成熟的項目,我們(men) 希望通過政策支持,走向產(chan) 業(ye) 化。更希望通過旅遊、數字經濟等形式,帶動非遺的保護與(yu) 發展。”

  西南林業(ye) 大學副教授成海表示,瀾湄流域部分國家將旅遊業(ye) 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支柱產(chan) 業(ye) ,應加強數字經濟合作,大力推動在線旅遊服務;打造瀾湄國際旅遊區,推動區內(nei) 區外旅遊聯動。

  青海民族大學科研處處長張海雲(yun) 說,中國和湄公河流域五國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和經濟互補,同時,氣候、地貌、土壤、植被等呈現多樣性特點,六國應建立冬夏互補式國際生態旅遊模式,有利於(yu) 形成合作內(nei) 容豐(feng) 富、外部交流頻繁、民族文化相得益彰的新秩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