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逆行而上,用生命嗬護生態

發布時間:2022-01-17 10:09:00來源: 西藏日報


監測科研人員在格拉丹東(dong) 檢測點合影留念。


監測人員開展水生態監測采樣工作。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dong) 流至此回。” 青藏高原腹地的格拉丹東(dong) 峰為(wei) 氣勢磅礴的“碧水”長江正源發源地,其冰川融水匯聚成涓涓細流,穿越草原、峽穀,流經1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一路奔騰至崇明島以東(dong) 注入東(dong) 海。

  為(wei) 做好長江源頭保護工作,實現真正意義(yi) 上的長江大保護,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在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生態環境部的關(guan) 心幫助下,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中科院青藏所的指導下,組織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聯合中科院青藏所環境質量與(yu) 安全團隊,及上海、江蘇、遼寧、江西等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共86人次,在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頭區域實施了首次生態環境狀況專(zhuan) 項調查。

  工作中,全體(ti) 監測和科研人員不畏高寒缺氧,翻雪山、越草地、過河床,奮戰在無人區一線,曆時近20天,行程上萬(wan) 公裏,布設環境空氣、地表水(含水生態)、土壤、冰雪、沉積物、新汙染物(微塑料、抗生素)等監測點位82個(ge) ,采集樣品上千個(ge) ,獲取現場監測數據165個(ge) ,實驗室分析數據3000餘(yu) 個(ge) 。此次專(zhuan) 項調查真正打通了長江源頭最後一公裏,填補了格拉丹東(dong) 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空白。同時,也標誌著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正式啟動。

  全麵履職 主動擔當

  “作為(wei) 環境保護工作的‘耳目’與(yu) ‘哨兵’,我們(men) 要築牢生態環境保護之‘魂’,實實在在幹事,把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長江保護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到具體(ti) 工作當中。”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賈小華告訴記者,為(wei) 了真正有效地發揮單位職能職責,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對自身工作進行了明確的定位,“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要用監測數據滿足國家和自治區兩(liang) 級生態環境保護的考核和打好自治區汙染防治攻堅站的需求;用監測數據及時回應國際國內(nei) 關(guan) 於(yu) 西藏生態環境的不良輿論;用監測數據服務好全區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自治區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用監測數據服務好生態補償(chang) 、重點轉移支付等全區重點工作的完成;用監測數據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2015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采取綜合措施,加大對青藏高原空氣汙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製和治理,加大草地、濕地、天然林保護力度。

  2020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要求,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持戰略定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其實在2016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cong) 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wei) 生態更優(you) 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製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在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的支持、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單位的幫助下,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

  2020年3月,自治區財政廳下達了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2019年申請的格拉丹東(dong)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專(zhuan) 項調查和點位布設專(zhuan) 項經費;

  2020年4月,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dang) 組書(shu) 記胡為(wei) 民率廳總工程師趙昆,監測處、那曲市生態環境局、安多縣相關(guan) 負責同誌深入格拉丹東(dong) 區域開展了現場調研;

  2020年10月,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負責人向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匯報了格拉丹東(dong)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事宜,並得到支持;同月,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召集廳生態處、環評處、監測處、執法處、評估中心、遙感中心等相關(guan) 職能部門,針對格拉丹東(dong) 現有曆史資料和數據開展了專(zhuan) 題研討和分析會(hui) ;

  2020年11月,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格拉丹東(dong) 區域開展了環境質量監測摸底調查,初步確定了監測內(nei) 容和點位;

  2021年1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將長江源頭區域地表水生物試點監測工作納入國家事權,由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具體(ti) 實施;同月,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邀請中科院青藏所相關(guan) 專(zhuan) 家召開了格拉丹東(dong)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專(zhuan) 業(ye) 技術研討會(hui) ,初步確定了監測工作方案和技術保障措施;

  2021年4月,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聯合中科院青藏所,河海大學,上海市、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圍繞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工作進行專(zhuan) 題論證,並形成《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正源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成立格拉丹東(dong) 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組。

  在《實施方案》形成後,根據地表水特性,格拉丹東(dong) 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組分別在4月、8月、10月開展了長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專(zhuan) 項調查,圓滿完了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專(zhuan) 項調查首次係統性監測工作。

  提供數據支撐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亞(ya) 洲水塔”,是中國乃至亞(ya) 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藏羚羊、野犛牛、雪豹、岩羊等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大氣環境潔淨、土壤資源寶貴;同時,青藏高原的生態非常脆弱敏感,一旦破壞,修複的難度非常大。

  位於(yu) 青藏高原腹地格拉丹東(dong) 的長江源頭區域,常年冰封,是生命的禁區,極高的海拔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wei) 人類難以涉足的長江源頭“最後一公裏”,這裏之前從(cong) 未開展過任何全麵係統的生態環境調查,監測數據資料十分匱乏。

  “長江是我們(men) 的母親(qin) 河,長江源頭本就是我們(men) 國家生態安全的一個(ge) 重要屏障,開展對這個(ge) 區域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就是摸清家底,把我們(men) 的家底摸好了,有助於(yu) 夯實我們(men) 構築生態環境屏障的基礎,這是一個(ge) 非常有意義(yi) 的工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副總工程師付強說。

  為(wei) 了在今年前兩(liang) 次監測的基礎上,補充格拉丹東(dong) 區域長江源頭平水期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2021年10月,監測組一行再次深入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頭區域開展監測工作。

  首個(ge) 監測點為(wei) 雀莫措,監測組一行從(cong) 安多縣瑪曲鄉(xiang) 驅車行駛3個(ge) 多小時到達目的地。雀莫措海拔近五千米,為(wei) 長江水係的第一個(ge) 湖,在四周雪山的映襯下,波光粼粼的水麵猶如一塊鑲嵌在群山環抱之中的藍寶石。

  在第一個(ge) 監測點,監測組采集了冰川湖水樣品,利用自動檢測車輛現場進行大氣和水質檢測;同時,還駕駛皮筏艇前往湖中心,采集到了距離湖麵14米左右的湖泊岩芯,為(wei) 了解研究雀莫措的形成演化過程及生態環境狀況提供了詳實豐(feng) 富的樣本。

  “整個(ge) 岩芯就像一本天書(shu) ,它記錄了整個(ge) 流域的生態狀況,我們(men) 對它進行分析後,就可以了解整個(ge) 流域最近幾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氣候及生態環境變化的曆史,為(wei) 我們(men) 未來做這個(ge) 區域的生態預測打下基礎。”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繼峰說。

  第二個(ge) 監測點為(wei) 薑根迪如冰川。薑根迪如冰川,藏語是“狼山”,人越不過的意思,位於(yu) 唐古拉山脈格拉丹東(dong) 雪山西南側(ce) ,海拔6542米,1979年被正式確認為(wei) 長江正源。

  監測組在長江源頭處架設大氣采樣設備,對長江源頭環境空氣質量進行監測。

  “我們(men) 主要是對大氣進行六參數的監測,可以就地實時讀出數據,我看了一下數據,一氧化碳幾乎沒有,臭氧平均值在13.9左右,整個(ge) 區域的環境質量是非常優(you) 良的。”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分析室負責人索娜卓嘎說。

  此次監測需要8個(ge) 小時,為(wei) 了節省大家時間,尼霞次仁提出:“我守在這裏調整設備監測數據,你們(men) 進行其它采樣。”海拔5380米的源頭區域,風大且頻,同行的女同誌關(guan) 車門都需要兩(liang) 個(ge) 人合力。並且在四周的雪地上能清晰地看到大型動物留下的腳印。在這裏呆上8個(ge) 小時,有太多不可控因素,但為(wei) 了工作的順利開展,隻得分頭行動。一台車、一台緊急通訊設備、一袋麵包、一身厚重的保暖裝備,最大程度地保障著她這8小時的平安。

  為(wei) 了對冰川表麵沉積物進行采樣,監測組一行徒步到冰川腳下,積雪不知深淺,隻得小心翼翼地踩著前人的腳印艱難前行。百米左右的距離耗時近半小時,每上下一次小坡,胸口疼痛得像要炸裂一樣。

  最後一個(ge) 監測點為(wei) 崗加曲巴冰川。崗加曲巴冰川是長江源最大的冰川,遠遠望去,就如一座座銀色金字塔堆積而成。

  這裏的天氣,陰晴不定、變化無常,工作開展10分鍾不到,天突然陰沉下來,狂風夾裹著小冰雹襲來。

  為(wei) 全麵係統摸清水質狀況,監測組在崗加曲巴冰川末端融水河流斷麵開展了水溫、電導率、溶解氧、PH值的現場監測,同時開展了微塑料、抗生素等指標的全分析及生態監測的采樣工作。

  長江源頭“最後一公裏”是承載整個(ge) 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根基,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次監測工作的全麵開展,打通了長江源頭“最後一公裏”,填補了格拉丹東(dong) 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空白,為(wei) 長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治理奠定了數據基礎,為(wei) 長江中下遊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jia) 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值參考,對整個(ge) 長江流域的係統性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監測科研一家人,同心共保長江水

  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格拉丹東(dong) 無人區腹地,含氧量僅(jin) 為(wei) 沿海地區的四五成。高海拔帶來的缺氧、高原的嚴(yan) 寒氣候、難以適應的飲食、艱難遙遠的路途都成為(wei) 無法避免的挑戰。

  破亙(gen) 古冰天,戰生命禁區,用腳步丈量使命,用意誌踐行宗旨。從(cong) 瑪曲鄉(xiang) 往格拉丹東(dong) 更深處行進,不再是硬化道路,廣袤的草原已是一片白雪茫茫。為(wei) 能在一天的最佳時間到達監測點順利開展工作,監測組一行披星戴月,舍棄了休息時間奔波在路上。

  在雀莫措,雖是碧空萬(wan) 裏,但刺骨的寒風還是讓裸露在外的每一寸肌膚都疼痛不已。

  “快,大家抓緊時間進行湖中心的采樣工作,現在的風還不是特別大。”隻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人員迅速從(cong) 車上卸下裝備,大家一起為(wei) 皮筏艇充氣,移入水中。但風浪太大,皮筏艇剛入水就被衝(chong) 到岸邊,他們(men) 隻得進入湖裏加大力氣將皮筏艇推到水較深的地方。此時,對更深入了解雀莫措各方麵情況的向往和熱情,已讓他們(men) 全然忽視了高海拔高運作而引起的身體(ti) 不適。

  隨著皮筏艇離岸,岸上的人無不擔憂。全都駐足眺望著漸漸遠去的船隻,滿是擔心。終於(yu) ,在一個(ge) 多小時後,采樣人員安全靠岸,他們(men) 的嘴唇已變得烏(wu) 黑。

  “雖然我們(men) 穿著防水保暖的特製裝備,但湖水拍打到身上的時候,還是‘透心涼’。為(wei) 了站穩,我們(men) 都耗盡了所有臂力。”在采訪時,整個(ge) 錄音設備裏幾乎全是風的“怒吼”,張繼峰不得不提高嗓門,每說一句話,就會(hui) 大喘氣休息幾秒,但他眉眼間的笑意卻很明朗,“格拉丹東(dong) 區域長江源不是輕易就能踏足采樣的,對於(yu) 我們(men) 科研人員,這次監測工作給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很好的平台,長江源區的情況現在備受全國乃至全世界關(guan) 注,能參與(yu) 到如此重要的工作中是一件無比驕傲自豪的事。如果通過我們(men) 本次的科研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為(wei) 解決(jue) 民生、國內(nei) 國際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貢獻,那也就真正體(ti) 現了我們(men) 的價(jia) 值所在。”

  整個(ge) 上午的監測工作順利完成,下午開始返程。在太陽的照射下,草原上的積雪逐漸融化,地表上的一層凍黏土也變得鬆軟,車輪行走在上麵好似被粘住一般。盡管司機都有著過硬的技術和豐(feng) 富的經驗,但還是經曆了很多次陷車的險情。

  第二天,監測組一行早上6點就從(cong) 安多縣雁石坪鎮出發,前往薑根迪如冰川的很長一段路都覆蓋上了積雪,砂石遍布在寬闊的河床上,車輛隻能掛一檔加大油門前進。在車子長時間的顛簸行駛中,高原反應加暈車反應使得人身心俱疲,但看著沿途絕美的風景和各類罕見的動物,以及對長江正源發源地薑根迪如冰川的期待,大家還是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

  經過13個(ge) 多小時的奔波後,一麵迎風飄展的鮮豔的五星紅旗瞬時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在海拔這麽(me) 高的地方,看到這一抹中國紅,還是很有感觸。無論在哪裏,大家這份愛國情懷都是相通的。

  “我們(men) 今晚就借住在這戶老百姓家中,他們(men) 是長江源的第一戶牧民。”賈小華說。這裏海拔5300米左右,沒有通往鎮上的鄉(xiang) 道,再加上沒有通訊信號,外出都是循著自己用石頭做的路標前行。到了夏季,冰雪融化,河水上漲,他們(men) 不易出行;到了冬季,大雪天氣多,也阻礙了他們(men) 出行。所以,他們(men) 一年四季幾乎很少離開家所在的這片區域,家裏吃的全是易儲(chu) 存的食物,新鮮蔬菜幾乎沒有。

  雖然艱難的居住環境在大家意料之外,但監測組還是立即行動起來,卸下車上的裝備,在帳篷裏升上火爐,簡單食用了一些速食填飽肚子後,開始為(wei) 第二天的工作開展做準備。

  住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晚上氣溫接近零下30度,很多人都出現了頭疼、胸悶氣短、心跳加速的症狀。

  江蘇省環境監測係統工程師於(yu) 愛琛在拉薩時就失眠,每天隻能睡3個(ge) 小時;剛到那曲時,他膚色發紅,嘴唇發紫;到了這裏,他身體(ti) 反應就更強烈,第一晚就無法入睡,再加上他1.95米的大高個(ge) ,一直處於(yu) 高海拔地區,並長時間蜷縮在車裏顛簸搖晃,全身難受的滋味無法想象。

  在薑根迪如冰川前的河道采取水生物樣本時,於(yu) 愛琛要鑿開近10厘米的冰麵,冰渣子進入收集網裏,又要用手取出來。即使戴著手套,刺骨的水溫也能通過手指使寒意襲遍全身,他整個(ge) 手臂如同電量快耗盡的機器,緩慢機械地進行著工作。但由於(yu) 氣溫太低,沾了水的收集網很快又會(hui) 被凍住,為(wei) 了抓緊時間將樣本裝入瓶中,於(yu) 愛琛索性取下手套,用開水將結冰的收集網融化,這一冷一熱間,整雙手早已麻木。當時,於(yu) 愛琛整個(ge) 臉都是發腫鐵青的,紫黑色的嘴唇完全爆皮,說話時血從(cong) 嘴唇皸裂處流出也不自知。

  但對格拉丹東(dong) 區域長江源的監測數據的渴求使得他無暇顧及,“我們(men) 江蘇省是長江尾,現在能來到長江頭開展監測工作,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hui) 。參與(yu) 到‘長江大保護’工作中,我們(men) 需要摸清長江源頭、上遊、中遊、下遊的整體(ti) 情況,但長江源頭沒有曆史監測數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men) 長江下遊的工作開展。這次能親(qin) 自參與(yu) 到活動中獲取長江源頭第一手數據,相比這一路上所有的困難都算不上什麽(me) 。”

  “監測科研一家人,同心共保長江水。”在長江源石碑處,監測組一行響亮的口號回蕩在空中,皚皚白雪中那一排挺拔的身影正是對“用生命嗬護生態”最好的踐行。

  近10天的監測工作有危險、有艱辛、有驚訝、有感歎,更多的是收獲。收獲的不僅(jin) 有看得見的監測樣品,也有看不見的精神,一種監測科研人身上堅忍不拔、團結奮進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鼓舞著大家圓滿完成了此次格拉丹東(dong) 區域監測工作。

  守護長江源 我們(men) 在行動

  長江全長6387公裏,養(yang) 育著4億(yi) 華夏兒(er) 女,水生態環境尤為(wei) 重要。此次監測為(wei) 長江大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支撐。

  守護長江源,還有這樣一群人在堅守、行動著——當地牧民們(men) 在控製放牧數量的同時,還主動加入到生態環保的行列中。

  2015年,在瑪曲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的號召下,瑪曲鄉(xiang) 20名牧民群眾(zhong) 自發組建了長江源生態保護隊。現在長江源生態保護隊已有25人,他們(men) 的主要任務是生態巡查、撿拾垃圾、應急救援、勸返進入長江源核心區的無關(guan) 人員。長江源生態保護隊的組長為(wei) “長江第一戶”的戶主南紮。

  此行借住在南紮家時,記者和南紮聊起了很多他們(men) 與(yu) 長江源的故事。

  剛開始,對於(yu) 記者的一係列提問,南紮都用藏語回答得很簡短,並沒有過多修飾的辭藻。但一提到長江源時,南紮古銅色的臉不再漠然,兩(liang) 眼頓時有了光,立馬打開了話匣子,並用僅(jin) 會(hui) 的一點普通話說道:“我們(men) 一定要保護好長江源頭。”

  伴隨著暖暖的清茶,圍著屋子裏牛糞燒旺得鐵皮爐,在南紮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南紮一家人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裏。以前他們(men) 並不知道長江源的重要性,隻是逐水草而居的習(xi) 性,讓他們(men) 出自本能地保護他們(men) 生存的這片土地,他們(men) 也有著一個(ge) 根深蒂固的想法:“水源保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水源保護得不好的話,就會(hui) 逐漸幹枯,對萬(wan) 物都不利。”在漸漸了解到長江源的地位價(jia) 值後,南紮更加堅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像父輩們(men) 一樣堅守在此。”現在,48歲的南紮也還記得父親(qin) 的囑托,“守護好長江源這片淨土,守護好我們(men) 的母親(qin) 河。”

  在組建了長江源生態保護隊後,南紮就組織隊員們(men) 每個(ge) 季度在源頭區域定時巡護一次。“因為(wei) 未通網,我們(men) 聯係都是通過對講機。我們(men) 每戶相隔的距離很遠,每次取得聯絡,我都要騎摩托車到10公裏外的山坡上傳(chuan) 遞信息給最近的一個(ge) 人,然後他們(men) 再依次傳(chuan) 遞給相鄰的人。在對接溝通完成後,我們(men) 再一起商定時間進行巡護。”南紮說。

  “巡護需要一整天的時間。”南紮伸出黝黑皸裂的手比劃著巡護的區域,“期間,餓了就吃隨身帶的幹糧,渴了就煮一瓢長江水。”2021年4月,監測組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為(wei) 隊員們(men) 購買(mai) 了保溫杯,此次開展工作才送到隊員們(men) 手中。

  “他們(men) 堅守在這裏是多麽(me) 的不易,這種精神和品質值得所有人敬佩。”賈小華談到下一步工作時說,將結合當地實際,發揮好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優(you) 勢,積極探索生態環保特色幫扶模式,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目前已經和鄉(xiang) 領導協商,決(jue) 定在鄉(xiang) 裏挑選牧民進行監測工作培訓,在他們(men) 技術純熟後,可以就近為(wei) 監測中心采取樣本,這樣既節省了監測組的人力物力,又使得當地牧民掌握一項技能、增加了一份收入。

  據悉,近年來,瑪曲鄉(xiang)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的重要指示精神,強化源頭意識,勇於(yu) 擔當作為(wei) ,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長江源生態環境,讓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自2016年來,安多縣財政投入瑪曲鄉(xiang) 生態保護經費75萬(wan) 元。瑪曲鄉(xiang) 著眼保護長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成立了三支長江源生態保護隊伍,製定長江源生態保護隊伍巡護職責7項、保護環境獎勵機製2項,形成常態化工作機製。近年來,瑪曲鄉(xiang) 共製止和勸返擅自闖入長江源保護區的外來人員139人次,開展救援15起,開展長江源區域衛生清理302場次、參加誌願者4.06萬(wan) 人次,在保護長江源生態方麵發揮了一線陣地作用。

  (圖片由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提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