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兩會特別報道】心懷“國之大者”築牢生態屏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高度關(guan) 注、寄予厚望。2016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上青海高原考察,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今年新年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2022年新年賀詞,提到“黃河長江‘母親(qin) 河’、碧波蕩漾青海湖、藏羚羊繁衍遷徙……”這些都是青海的生態元素。
黃河冬之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了“三個(ge) 最大”的省情定位,強調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是青海義(yi) 不容辭又容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
牢記總書(shu) 記殷切囑托,青海心懷“國之大者”,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對青海負責、對國家負責的擔當,切實保護“地球第三極”生態。
國家公園示範省穩步推進
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是踐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的生態實踐,是青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wei) 藍圖。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青海在全國率先承擔起先行先試任務,開啟了中國建設國家公園的新紀元;2017年,青海成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省份之一,青海成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雙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省份;2019年6月,省政府與(yu)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啟動共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並於(yu) 8月共同舉(ju) 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2021年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是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麵積最大的國家公園。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曆程中,青海摸著石頭過河,理順管理體(ti) 製,創新運行機製,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持,探索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國家公園建設“青海經驗”。
責任在肩,使命在前,青海咬定青山不放鬆,按照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主要目標,在全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形成自然生態係統保護的新體(ti) 製、新機製、新模式,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隨著“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首屆國際生態博覽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青海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成果更受矚目,更具影響力、美譽度。
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黃河鄉(xiang) 生態管護員康傑說,從(cong) 草原到國家公園,這是件很讓人自豪的事。他自從(cong) 2016年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後,加強了生態管護,鄉(xiang) 管護範圍內(nei) 藏野驢到處能看見、棕熊也經常出沒,河湖也重新清澈了。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站在新起點,隻爭(zheng) 朝夕、不負韶華,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青海一定能書(shu) 寫(xie) 更加精彩的生態故事,擦亮美麗(li) 青海美麗(li) 中國的靚麗(li) 名片。
“中華水塔”堅固又豐(feng) 沛
相信很多去過瑪多縣鄂陵湖的人,都遇上過這樣的場景:湖麵波光粼粼,湖麵上斑頭雁、赤麻鴨等水禽盡情嬉戲,草原上藏野驢、黃羊悠然漫步。
如今的生態場景來之不易,更顯彌足珍貴。曾經,這裏草場退化、野生動物淡出視野、大小湖泊消失,全縣4000多個(ge) 大小湖泊幹涸一半以上,大自然向人類發出了警示信號。後來,這裏相繼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工程一期、二期,生態不斷向好,重現“千湖”場景。
變化不僅(jin) 僅(jin) 是在瑪多縣,經過這些年的保育,三江源生態係統逐步得以改善,林草植被覆蓋度快速增加,湖泊水域和濕地麵積明顯擴大,水源涵養(yang) 、水土保持功能不斷提升。
盡管三江源生態變化很大,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三江源生態環境狀況依然堪憂,草地退化,雪線上升,冰川萎縮趨勢遠未得到有效遏製,生態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2021年,全省國土綠化、草原生態修複、濕地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林(草)長製建設等工作邁上了新台階。根據《青海省國土綠化鞏固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完成國土綠化34.35萬(wan) 公頃(515.2萬(wan) 畝(mu) )。
一年來,青海堅持以國土綠化為(wei) 抓手,結合黃河流域林草生態保護和建設,高質量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退化草地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開展城市周邊、農(nong) 牧村莊、交通沿線、河道兩(liang) 岸高標準綠化,科學研究推進高海拔、寒旱區等困難立地條件區域造林種草。持之以恒守護“中華水塔”,加強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態治理修複,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年9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時代強音。
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要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綜合整治水土流失,穩固提升水源涵養(yang) 能力,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青海牢牢把握“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量水而行、節水為(wei) 重,因地製宜、分類施策,統籌規劃、協同推動”的重大原則,堅持“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突出黃河保護,強化黃河治理,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距離黃河發源地約古宗列曲3公裏處,這裏是“黃河源頭第一家”求中的家,作為(wei) 距離約古宗列曲最近的保護者,在這個(ge) 特殊的家庭,保護河源的理念和精神代代傳(chuan) 承。因為(wei) 求中一家人始終堅信,保護好黃河源,就是在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青海還有無數像求中一樣的家庭。
上遊有水下遊豐(feng) ,正如我們(men) 所了解到的那樣,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以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到遏製,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據統計,這些年來黃河上遊來水量持續偏豐(feng) ,省內(nei) 黃河流域2005年至2018年多年平均自產(chan) 水資源量225.6億(yi) 立方米,較1956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自產(chan) 水資源增幅8.2%,出省幹流斷麵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天下黃河青海清”已成為(wei) 水質改善的生動寫(xie) 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提升 濕地鳥類達260種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活動發布了《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簡稱《白皮書》)。[詳細] -
青海:“濕地+科研院所+專家”模式 為濕地保護做技術支撐
木裏礦區種草複綠取得階段性成果,專家團隊科學、精準、係統指導、推進種草複綠和濕地保護工程,累計完成種草3.03萬畝。[詳細] -
吃生態飯、走致富路 “雪域桃源”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