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係基本成型
建立國家公園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製度創新。近年來,青海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著力打造國家公園示範省新高地,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加快建立,青海在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上走在前頭。
到目前,全省109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到79處,保護地總麵積增加3.41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省國土麵積比例提升至38.42%,其中國家公園占保護地總麵積52.2%,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基本成型。積極謀劃推動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工作全麵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兩(liang) 報告一方案”等前期申報材料已上報國家林草局,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科考工作已全麵啟動。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名單,同德石藏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正式獲批。
在此過程中,青海省不斷完善製度標準體(ti) 係,在全國率先編製完成《青海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總體(ti) 規劃》和《青海省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製定出台了自然保護地管理體(ti) 製建構方案等18項製度辦法和自然保護地建設規範等4項技術標準,形成了規範統一的自然保護地製度標準體(ti) 係。積極探索自然保護地立法,起草完成《青海省自然保護地條例(草案)》,為(wei) 自然保護地建設提供製度支撐。且持續推動共建共管共享協調發展,全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wan) 個(ge) ,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一戶一崗”,1.72萬(wan) 牧民人均年收入2.16萬(wan) 元。製定發布了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和工作大綱,設立生態學校13所,形成特色鮮明的自然教育課程9套,自然教育讀本5冊(ce) 。並深入開展自然教育科普實踐活動,委托國內(nei) 科研團隊實施科研調查項目27個(ge) ,開展18項重大課題研究,建成4個(ge) 國家級生態定位觀測研究站、2個(ge) 國家級長期科研基地、2個(ge) 國家創新聯盟,為(wei) 自然保護地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
全省生態保護治理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5%,森林蓄積量增加到了4993萬(wan) 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了57.8%,濕地保護率達到了64.3%,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億(yi) 立方米,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feng) 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兩縣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1月29日,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近日通報表揚2021年度98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青海省共和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入選。 [詳細] -
青海尖紮:獨臂護林員高原深山“守綠”13年
冬季天氣幹燥,是護林防火的關鍵期,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洛哇林場那卡管護站,生態管護員桑傑加也比往常更加忙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