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專家:海拔不是影響高原缺氧的唯一因素
“西藏拉薩平均海拔3650米,春夏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青海省茫崖市平均海拔3000米,常年植被稀疏,含氧量更低。”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成員、青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馬永貴說。
“海拔不是影響高原缺氧的唯一因素。”我國自然地理學專(zhuan) 家、青海師範大學校長史培軍(jun) 對記者說。史培軍(jun) 教授的科研團隊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發現,海拔高度對於(yu) 高原缺氧的貢獻率隻占39.58%,大氣溫度、植被覆蓋度、土壤、緯度等多重因素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總麵積約260萬(wan) 平方公裏,大部分地區海拔超過4000米。研究表明,在海拔高度、大氣溫度、植被覆蓋度、土壤等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呈明顯差異,東(dong) 部高於(yu) 西部,南部高於(yu) 北部;森林高於(yu) 草原,草原高於(yu) 荒漠;夏季高於(yu) 冬季,暖季高於(yu) 冷季;中午高於(yu) 清晨。氧含量總體(ti) 呈現自東(dong) 南向西北遞減的規律。
“‘大美青海’風景迷人,但對身體(ti) 的考驗是一道‘難關(guan) ’。”山東(dong) 援青幹部王魯談起在青海工作的感受,心率變快,嘴唇發紫,常常失眠,耳鳴脫發……記者走訪了解到,不少內(nei) 地來青工作生活的人普遍受到高原缺氧的困擾。
“對於(yu) 區域內(nei) 人口與(yu) 經濟係統來說, 缺氧是極其重要的致災因子之一。”史培軍(jun) 說,當海拔高於(yu) 2700米時, 人體(ti) 心血管係統和中央神經係統已受到缺氧影響,嚴(yan) 重時會(hui) 引發腦水腫、肺水腫等危險。
馬永貴教授研究發現,慢性高原病的發病率與(yu) 氧氣含量有線性關(guan) 係,氧氣含量越低,高原病發病率越高,“缺氧所致的慢性高原病使人們(men) 的期望壽命大大降低。”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科研團隊圍繞“缺氧環境及其健康效應”課題,耗時5年,行程3萬(wan) 多公裏,在青藏高原範圍內(nei) 的西藏、青海、雲(yun) 南、四川、甘肅、新疆等6省區共179個(ge) 縣域行政單元,對591個(ge) 樣點的近地表氧含量、氣溫、海拔、植被覆蓋度等開展野外測量和實地考察。
“長期以來,國內(nei) 甚至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wei) ,海拔高度是決(jue) 定高原缺氧的唯一因素。這項研究改變了過去的認識。”研究團隊成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博士生陳彥強說。
史培軍(jun) 團隊這一研究成果,為(wei) 我國進一步細化高海拔地區補貼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記者了解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2017年啟動,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主要研究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分析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提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保護和“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建設方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拉薩市林周縣為黑頸鶴投食 保障黑頸鶴安全越冬
據了解,黑頸鶴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是世界15種鶴類中唯一生活、繁殖在高原的鶴類,是良好濕地生態係統的信使。[詳細] -
日喀則市生態環境局白朗縣分局 以作風建設助推業務能力提升
為深入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全區改進作風狠抓落實工作動員部署會議精神,日喀則市生態環境局白朗縣分局以“自查”和“查企”為切入點,行嚴管之策、興實幹之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