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生態環境保護掃描
春回大地,祖國山川生機盎然。人們(men) 驚喜地發現,頭頂的藍天顏值更高了,身邊的河湖更加清澈了。在長江之畔,水清岸綠,不時見到江豚騰躍;在東(dong) 北林區,冰天雪地,不時傳(chuan) 出虎嘯山林。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li) 中國新畫卷,正在生動鋪展。
久久為(wei) 功,換藍天常在
剛剛閉幕的北京冬奧會(hui) 上,健兒(er) 們(men) 淩空翻轉,與(yu) 身後清透的藍天,共同組成最亮眼的風景。冬奧會(hui) 期間,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優(you) 良,“北京藍”得到國際國內(nei) 社會(hui) 一致好評。
首鋼滑雪大跳台也成了“網紅”。這個(ge) 大跳台不僅(jin) 見證了冬奧會(hui) 一場又一場的精彩賽事,也見證了首鋼這片工業(ye) 園區由“煉鋼之火”到“雪舞冰飛”的華麗(li) 蛻變。
為(wei) 改善北京空氣質量,首鋼進行了整體(ti) 搬遷,園區改造為(wei) 北京冬奧組委會(hui) 辦公地和比賽場地,成為(wei) 中國“綠色辦奧”的一個(ge) 生動注腳。
不僅(jin) 如此,“水立方”變成“冰立方”,千餘(yu) 輛氫能大巴穿梭賽場,3大賽區26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中國以實際行動兌(dui) 現了“綠色辦奧”的莊嚴(yan) 承諾。
冬奧會(hui) 是一扇窗,折射出中國近年來治理汙染的不懈努力。幾年前,北方秋冬季“重霾”多發,藍天難覓。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堅決(jue)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為(wei) 換回更多藍天,北方地區的兩(liang) 千多萬(wan) 戶農(nong) 村居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取暖方式,用電或天然氣取代燃煤;減少工業(ye) 領域汙染排放,煤電、鋼鐵等行業(ye) 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關(guan) 停數萬(wan) 家“散亂(luan) 汙”的汙染企業(ye) ;治理機動車汙染,提升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均居世界首位。
經過多年治理,2021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麵達標,大氣汙染治理取得了裏程碑式的突破。
藍天白雲(yun) 漸成常態,這種轉變不隻發生在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2017年至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優(you) 良天數比例上升4.9個(ge) 百分點,重汙染天數下降近四成。
持續發力,護碧水長流
2021年,“華北明珠”白洋澱澱區整體(ti) 水質為(wei) Ⅲ類,主要汙染物指標大幅下降,這意味著白洋澱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然而,過去由於(yu) 缺少上下遊協同防護,處於(yu) “九河下梢”的白洋澱成為(wei) 納汙之地。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澱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係統性生態治理。加大汙水處理能力,減少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實施生態補水,“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複,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水鳥翔集翩躚起舞,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也重新出現。常年生活在白洋澱的村民說,鱸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現證明白洋澱水質真的變好了。
對一泓清水的向往,根植在每一個(ge) 中國人的心中。
2月22日,長江流域首艘3000噸級純電動貨船“船聯1號”在南京首航。這艘船由燃油貨船改造而成,把電能作為(wei) 整艘船的唯一能源,實現零排放、低噪音、無汙染。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wei) 保護一江清水浩蕩東(dong) 流,沿江省市以實際行動保護母親(qin) 河。破解“化工圍江”難題,沿江化工企業(ye) “關(guan) 改搬轉”;整治碼頭岸線,江邊改造成公園綠地;實施“十年禁漁”,數十萬(wan) 漁民轉產(chan) 上岸……沿江省市走出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介紹,2021年,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保持了持續改善的勢頭,其中長江流域連續兩(liang) 年幹流水質達到Ⅱ類。
生活在安徽省銅陵市長江邊的張明浩,是長江水生物保護誌願者。
“前些年,我到江豚經常出沒的地方去守望,也不常見到。而2021年,每天都能見到江豚。”張明浩說,水清了、魚多了,江豚自然就多了。
生生不息,讓綠滿神州
2月7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一大早,貴州烏(wu) 蒙山區的黔西市林泉鎮幹部群眾(zhong) 踩著殘雪爬上山頭揮鋤種樹。
挖坑、扶苗、培土、澆水……不一會(hui) 兒(er) ,山頭便立起了一棵棵小樹苗。“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次大量栽種了香樟樹、皂角樹等,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兼顧經濟效益。”參與(yu) 植樹的林泉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浪說。
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城鄉(xiang)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總體(ti) 上實現了由黃到綠、由綠到美的轉變。
不僅(jin) 如此,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麵積達23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我國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麵積不低於(yu) 陸域國土麵積的25%,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wan) 處。
隨著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愈加清晰。
虎年春節前,野生東(dong) 北虎蹤跡重現大興(xing) 安嶺。專(zhuan) 家指出,這次東(dong) 北虎“現身”,距離資料記載大興(xing) 安嶺最近一次發現老虎蹤跡,已過去了50多年。這反映出近年來當地野生動物生境持續向好,棲息地質量不斷改善。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通過發展鄉(xiang) 村遊、生態遊,很多地方走出了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這個(ge) 春節,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霸王嶺山腳下,木棉客棧老板王一勤忙得不亦樂(le) 乎。
他告訴記者,如今越來越多城市居民青睞鄉(xiang) 村景觀,特別是昌江木棉盛開的季節,很多人趁節假日前來,相信鄉(xiang) 村遊、生態遊前景會(hui) 越來越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拉薩市林周縣為黑頸鶴投食 保障黑頸鶴安全越冬
據了解,黑頸鶴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是世界15種鶴類中唯一生活、繁殖在高原的鶴類,是良好濕地生態係統的信使。[詳細] -
日喀則市生態環境局白朗縣分局 以作風建設助推業務能力提升
為深入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全區改進作風狠抓落實工作動員部署會議精神,日喀則市生態環境局白朗縣分局以“自查”和“查企”為切入點,行嚴管之策、興實幹之風。[詳細] -
西藏黑頸鶴踏雪飛春
早春時節,在西藏拉薩市林周縣境內越冬的黑頸鶴開始為飛往藏北高原產蛋做準備。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了解,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多措並舉實施生態建設工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