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

發布時間:2022-03-08 11:04:00來源: 青海日報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率先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水汙染防治走在全國前列……“十四五”開局之年,青海生態文明建設高開高走,向全省乃至全國人民交出了一份提氣成績單。

  去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殷切囑托青海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強調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wei) 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為(wei)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海兒(er) 女始終牢記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以實際行動不斷踐行深化“兩(liang) 山”理念,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已成為(wei) 江源大地上的生動寫(xie) 照。

  去年8月中旬,青海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著眼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率先全麵開啟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再次引得全國和世界對青海的聚焦。

  立足當下,從(cong) 提出“生態立省”戰略到實施“一優(you) 兩(liang) 高”,從(cong) 生態體(ti) 製機製健全完善到搭建起製度建設的“四梁八柱”,從(cong) 最早取消三江源地區GDP考核到如今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一項項行穩致遠的工作為(wei) 打造生態文明新高地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青海冠以生態之名成為(wei) 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回顧點滴,每一項工作都可圈可點,2021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在西寧成功舉(ju) 辦,並在全國層麵形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青海共識》《青海倡議》《青海宣言》;黃南藏族自治州成為(wei) 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獲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木裏礦區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已完成近八成;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基本完成;認真落實能耗“雙控”和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要求,啟動零碳產(chan) 業(ye) 園區綠電工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全國領先……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對於(yu) 青海而言,生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更是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必將是曆史發展的選擇,也將為(wei) 青海生態提色、“綠色”擴容創造具有高顏值和高附加值的潛能。

  步伐穩,國家公園躍階向前

  幾乎每一個(ge) 清晨,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格求騎馬在黃河源頭約古宗列盆地巡護,也許是因他家是“黃河源頭第一家”,守護著黃河安瀾,他家一直在堅持。尤其體(ti) 製試點啟動後,成為(wei) 一名生態管護員,責任更加艱巨使命也更加光榮,特別是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讓他更引以為(wei) 傲。

  一路走來,注定了艱辛而不凡。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成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省份之一,省部共建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青海在全國奪得多個(ge) “第一”,從(cong) 無到有、有中創優(you) ,青海在敢為(wei) 人先的大膽實踐中為(wei) 全國創造出可借鑒、可推廣經驗,實踐足以證明青海兒(er) 女保護綠水青山、守護“中華水塔”的決(jue) 心和擔當。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麵積最大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為(wei) 江源兒(er) 女賦予了更重大的職責使命,必須要保護好三江源、守護好“中華水塔”。

  以坐標數據圖來梳理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的點滴,三江源國家公園探索形成了“一麵旗幟引領、一個(ge) 部門管理、一種類型整合、一套製度治理、一戶一崗管護、一體(ti) 係統監測、一支隊伍執法、一眾(zhong) 力量推動、一種精神支撐”的“九個(ge) 一”三江源模式,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ti) 製創新之路。祁連山國家公園以建設“十好”國家公園為(wei) 目標,著力打造“生態保護高地、生態科研高地、生態文化高地”,建立了一套規範統一的管理機構,推行綜合執法和“村兩(liang) 委+”兩(liang) 項工作模式和機製,構建規劃體(ti) 係、科研監測、社會(hui) 參與(yu) 等九大支撐體(ti) 係的工作格局,全麵完成體(ti) 製試點各項任務。

  同時,青海湖國家公園“兩(liang) 報告一方案”等前期申報材料已上報國家,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科考工作全麵啟動;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名單,同德石藏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正式獲批。

  目前,持續推動共建共管共享協調發展,全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wan) 個(ge) ,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一戶一崗”,1.72萬(wan) 管護員人均年收入2.16萬(wan) 元。青海省還製定發布了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和工作大綱,設立生態學校13所,深入開展自然教育科普實踐活動,委托國內(nei) 科研團隊實施科研調查項目27個(ge) ,開展18項重大課題研究,建成4個(ge) 國家級生態定位觀測研究站、2個(ge) 國家級長期科研基地、2個(ge) 國家創新聯盟,為(wei) 自然保護地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

  全省109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到79處,保護地總麵積增加3.41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省國土麵積比例提升至38.42%,其中國家公園占保護地總麵積52.2%,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基本成型。

  成色足,環境質量持續向優(you)

  驚蟄過後大地回春,湟水河畔晨練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大家紛紛感歎:經過多年治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湟水河已經成為(wei) 城市代表符號和休閑鍛煉的好去處。

  如今的青海大地上,天藍地綠、河清湖晏已成為(wei) 最鮮明的標識,優(you) 美生態環境已然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一切來之不易的成果傾(qing) 注著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付出。近年來,青海堅持點麵結合,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大氣汙染防治、水生態環境保護、土壤汙染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果。“十四五”開局之年,長江、黃河、瀾滄江出省境斷麵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及以上、湟水河達到Ⅲ類,35個(ge) 國家考核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達到100%,水汙染防治走在了全國前列,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95.6%,新增國土綠化麵積超33.33萬(wan) 公頃,實現荒漠化、沙化土地“雙縮減”,土壤環境清潔穩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現。

  一年來,全省聚焦工業(ye) 源、生活源、移動源等重點,落實硬措施整治,揚塵管控有序推進,重點行業(ye) 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取得進展,實施35個(ge) 工業(ye) 企業(ye) 汙染治理項目,淘汰燃煤小鍋爐396蒸噸、老舊車9052輛,整治散亂(luan) 汙企業(ye) 57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納入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

  西寧市啟動實施重點鄉(xiang) 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項目,地級城市黑臭水體(ti) 治理成果持續鞏固實現長治久清,青海成為(wei) 全國惟一河流國家考核斷麵Ⅰ至Ⅲ類水質比例達到100%的省份。紮實推進土壤汙染防治,全麵完成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安排專(zhuan) 項資金實施34個(ge) 村莊生活汙水治理項目,省政府民生實事超量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西寧市完成“無廢城市”試點任務,形成“西寧模式”在全國推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青海兒(er) 女將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心係“省之大要”,矢誌不渝保護三江源,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