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藏高原邊緣發現數百萬年前晝行性貓頭鷹化石

發布時間:2022-04-01 08:54:00來源: 新華網

  生活在現代的貓頭鷹,絕大多數是無聲飛行的夜間猛禽。許多人可能並不知曉,少數種類的貓頭鷹更適應日間狩獵,在白天反而更加活躍。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東(dong) 北緣,最新發現了晝行性貓頭鷹的化石。這是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鴞形目鳥類化石,且得到了近乎完整的立體(ti) 保存。


日行中新猛鴞複原圖(鄭秋暘繪製,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誌恒介紹,本次發現的化石,是一種已滅絕的貓頭鷹,被命名為(wei) 日行中新猛鴞,生活在距今約950萬(wan) 年至600萬(wan) 年的中新世末期。化石出土自甘肅臨(lin) 夏盆地,從(cong) 頭骨到翅膀、腿部等結構都清晰可見,其中甚至找到了貓頭鷹還未來得及吐出的食團證據。據介紹,貓頭鷹的身長在40厘米左右,體(ti) 重估計在240克至320克。

  如何確定這種貓頭鷹是在白天活動的?李誌恒解釋,晝行性貓頭鷹的眼睛與(yu) 夜行性貓頭鷹存在差異。一般來說前者的鞏膜骨內(nei) 徑較小,因為(wei) 白天不需要太多的光照就可以看清物體(ti) ,而後者的鞏膜骨內(nei) 徑更大,以盡量在夜間匯聚光線。

  研究者將此件貓頭鷹化石的鞏膜骨與(yu) 55種爬行動物以及包括多種貓頭鷹在內(nei) 的360多種鳥類的鞏膜骨和眼眶大小進行了統計分析和比較。結果證明,這種貓頭鷹的眼睛對光線的開放度較小,這樣就能使透入的日光大幅削弱,從(cong) 而在正午時分也能看清東(dong) 西。


日行中新猛鴞化石及眼部骨骼聚焦,藍色覆蓋處為(wei) 鞏膜骨。(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當時臨(lin) 夏盆地處在青藏高原隆升後期的背景下,是類似開闊幹旱的稀樹草原環境,生活在這裏的日行中新猛鴞很可能靠捕獵一些晝行性的齧齒類小型哺乳動物為(wei) 生。”李誌恒說。

  相關(guan) 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