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頂帳篷起家,中科院珠峰站“成長記”
如今,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大氣與(yu) 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中科院珠峰站位於(yu) 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紮西宗鄉(xiang) 絨布河河穀中,距離珠峰登山大本營30公裏,建站17年來,從(cong) 一頂帳篷逐漸成為(wei) 設施完備、儀(yi) 器齊全的綜合觀測研究站。
17年前,現在中科院珠峰站所在的位置還是一片遍布礫石的荒灘。2005年,第四次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啟動,中科院珠峰站首任站長馬耀明說,出於(yu) 科研需要,在珠峰北坡建設觀測站的任務提上了日程。
當時,建站和科考觀測任務同時進行,科考隊員在珠峰腳下搭起帳篷。馬耀明回憶說,科考隊進駐珠峰大本營的第三天,半夜聽見劈裏啪啦的聲音,一睜眼便看到了星空,原來是帳篷頂被狂風掀飛了。“天當被,地當床,隻有月光在身旁。”馬耀明說,“氣象儀(yi) 器監測,那晚的風超過了11級。”
有了這樣的經曆,馬耀明更堅定了建立一個(ge) 可供監測和常駐的野外台站的決(jue) 心。
為(wei) 了尋找理想的建站地點,馬耀明的足跡踏遍珠峰地區的各個(ge) 角落,經過數月的奔波,回到家時十歲的女兒(er) 竟然一下沒認出被高原陽光曬得黢黑的父親(qin) 。
中科院珠峰站現任站長馬偉(wei) 強回憶,建站初期他是馬耀明的博士生,從(cong) 日喀則市到珠峰站,道路很顛簸,車子跑起來咣當響,人坐在車裏顛得頭碰車頂、左歪右倒。
建站之初,珠峰腳下手機沒有信號,建設者們(men) 隻能從(cong) 駐地跑到附近的曲宗村用固定電話聯係外界。“從(cong) 村子去定日縣城的時候,我就一直盯著手機,盼著趕緊有信號,好給家裏報平安。”馬偉(wei) 強說。
馬偉(wei) 強經曆了中科院珠峰站從(cong) 帳篷、活動板房到樓房的擴建過程,也見證了從(cong) 單一要素的大氣物理觀測到如今的大氣環境、冰川、水文、生態、地球物理綜合觀測的發展壯大過程。
在青藏高原工作33年、從(cong) 事珠峰科考18年,馬耀明早已愛上了這片土地,他喜歡看珠峰的日照金山、風卷雲(yun) 舒,但也忍受著高反和孤獨。“我們(men) 填補了國家在珠峰地區的科研觀測空白,科研團隊的堅持也沒有白費,取得了很多讓人驕傲的成果。”他說。
目前,“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科院珠峰站成為(wei) 了最重要的科考營地。馬耀明說,“此次珠峰科考必將把青藏高原科研水平提升至新境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踏訪發源於珠峰的河流——紮嘎曲正在發生新變化
冰川常常是一些河流的發源地。珠穆朗瑪峰北坡的絨布冰川,便孕育了源於地球最高峰的河流——紮嘎曲。記者近日踏訪紮嘎曲了解到,因為氣候變暖、冰川融化,使得紮嘎曲的徑流有所增大。[詳細] -
為了綠水青山 西藏全區國土麵積的35.94%都被“占用”了
南山公園在拉薩河畔;在雅江兩岸引人側目的是160多公裏的“綠色長城”;而西藏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千餘種動植物以及藏北羌塘的無人區成為了動植物的“樂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