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新華全媒+丨雅魯藏布江畔:種樹“禁區”已成林

發布時間:2022-06-06 10:33:00來源: 新華網


在西藏山南市紮囊縣,邊久在雅江邊的造林地裏查看樹苗長勢(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流經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時,雅魯藏布江寬闊而平靜。曾經,其中遊沿岸幾乎一棵樹都沒有,冬春時節,河道裸露,風沙肆虐。

  1967年,老家甘肅的農(nong) 校畢業(ye) 生李純祿被分配到山南工作。趕赴工作地點的路上,24歲的他被漫天黃沙吹得灰頭土臉。那時他想,要是這兒(er) 能種上樹該多好。

  也是在那時,江畔村莊裏一個(ge) 叫邊久的小男孩心血來潮,在放羊的山坡上插了幾條柳枝。柳枝竟長成柳樹,成活下來。

  一個(ge) 種樹的夢想,在雅江邊播下了種子。

  1982年,李純祿調到當地農(nong) 牧局林業(ye) 科工作,開始著手把這個(ge) 夢想付諸實踐。但那時,江岸沙灘被視為(wei) 造林“禁區”:冬春幹旱、夏秋洪澇,樹木難以成活。

  1984年,李純祿和同事們(men) 頂住壓力,終於(yu) 摸索出江邊種樹的方法,約800畝(mu) 實驗林試種成功,這也是雅江中遊防護林建設的開始。

  20世紀90年代,雅江中遊造林工程規模進一步擴大。已是而立之年的邊久因為(wei) 有過種樹經驗,被主持造林工作的李純祿選為(wei) 帶頭人之一,和12名村民一起承包沿江的種樹工程。

  那時,當地群眾(zhong) 的生活還相對貧困,起初參與(yu) 造林的老百姓隻把種樹當成增收的“副業(ye) ”。但由於(yu) 防護林防風固沙效果顯著,減輕了農(nong) 業(ye) 災害,作物產(chan) 量得到提升,草場也逐漸擴大,牛羊多了起來,群眾(zhong) 種樹的積極性日漸高漲。

  200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已有十餘(yu) 年種樹經驗的邊久建起自己的苗圃。如今,不僅(jin) 最初和邊久一起種樹的老搭檔們(men) 依然堅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yu) 種樹,雅魯藏布江畔綠蔭綿延。


在位於(yu) 四川成都市的家中,已經退休的李純祿在翻看老照片(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被林木覆蓋的雅魯藏布江畔(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西藏山南市紮囊縣,邊久在雅江邊的造林地裏查看樹苗長勢(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西藏山南市紮囊縣,邊久(前)在雅江邊的造林地裏指導工人種樹(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雅魯藏布江流經西藏山南市(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是雅魯藏布江邊的造林地(5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雅江邊的造林地裏,邊久(右)和頓珠次仁(中)在種樹。頓珠次仁是最初和邊久一起種樹的老搭檔之一(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是邊久經營的位於(yu) 西藏山南市紮囊縣的苗圃,這裏曾經是一片沙礫地(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