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中華水塔”青海:“世界地質博物館”裏治水興水

發布時間:2022-06-20 15:5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青海引大濟湟工程調水總幹渠建成、黃河幹流防洪工程發揮效益、蓄集峽水利樞紐下閘蓄水、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建“智慧大腦”……中新網記者20日從(cong) 青海省水利廳獲悉,近十年來,“中華水塔”青海踐行“治青方略、水為(wei) 大政”理念,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治水興(xing) 水實踐。

  引大濟湟工程:“世界地質博物館”裏見真章

  6月18日,青海引大濟湟工程西幹渠32號隧洞勝利貫通。引大濟湟工程解決(jue) 了最後“卡脖子”難題,工程六大子項目主體(ti) 建設任務進入“收官期”。

  1958年,考慮到青海東(dong) 部湟水北岸民眾(zhong) 飲水安全、農(nong) 業(ye) 灌溉、工業(ye) 及生態用水問題,引大濟湟工程應運而生。從(cong) 開始的構想到1996年陸續開工建設,再到2022年將完成全部建設任務,曆時60多年。

  青海地處高原,工程建設過程中地層岩性變化無常、特大斷層帶、高海拔、大埋深不良地質等問題層出不窮。其中,32號隧洞僅(jin) 破碎的V類圍岩就有3123米,占隧洞總長的72%,且地下水豐(feng) 富,最多的時候出水量達到每天12000方。

  全長24.17公裏的調水總幹渠達阪山引水隧洞在建設過程中出現岩爆、瓦斯、大量湧水和泥石流等地質現象,僅(jin) 是影響工程進度的塌方就多達20多次,造成掘進機14次卡機,曆經9年艱苦卓絕的攻堅才最終貫通。

  有關(guan) 專(zhuan) 家甚至說,“調水總幹渠的地質狀況是一個(ge) 世界性的難題,完全可以稱為(wei) 世界地質博物館。”

  目前,引大濟湟工程建成的調水總幹渠、西幹渠、北幹渠一期及二期工程幹支渠總長達1143公裏,連通5座重要水庫(石頭峽、黑泉、大石門、南門峽、鬆多)、272個(ge) 隧洞、290個(ge) 渡槽、117個(ge) 倒虹吸;西幹渠、北幹渠一期和二期工程田建配套項目管線達5990公裏,有2299座蓄水池、86395個(ge) 各類井池、給水栓。

  從(cong) 2020年開始,引大濟湟工程已向大通縣、互助縣、樂(le) 都區部分鄉(xiang) 鎮特色農(nong) 業(ye) 春灌供水近1000萬(wan) 立方米,工程效益已初步發揮。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戈壁灘上的智慧水利

  在被稱為(wei) “魔鬼穀”的那棱格勒峽穀中,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就像一幅巨大的畫卷,正徐徐鋪開。

  位於(yu) 柴達木盆地海拔3200米以上的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當地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幹旱,水資源可利用量低。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準備階段就開始嚐試將信息化技術手段逐步融入到建設管理過程中,並成立了那河科技創新領導小組,通過聯合青海大學等高校開展科研項目提升工程建設科技含量、驅動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

  “那河工程建設采用了創新型的管理模式,也是青海省首次采用PMC建設模式的水利工程,四年來的實踐證明,新型建設模式的引進有效解決(jue) 了工程建設中水利專(zhuan) 業(ye) 技術力量不足、建設經驗缺乏、管理能力薄弱等問題,有效確保工程質量受控、安全生產(chan) 總體(ti) 可控、主要裏程碑節點如期完成。”工程建設管理局長張光利介紹,“為(wei) 了提高智慧建管水平,那河工程還引進了基於(yu) 物聯網、大數據、圖像識別、高精度定位等核心技術的大壩智能碾壓係統、項目區視頻智能監控、水利工程單元驗評信息化等智能係統。這也為(wei) 工程管理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以及‘數字孿生’技術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布置由攔河主壩,左岸埡口副壩,右岸溢洪道、泄洪排沙洞及引水發電建築物等組成。水庫總庫容為(wei) 5.88億(yi) 立方米,設計多年平均供水量為(wei) 2.64億(yi) 立方米,裝機容量24兆瓦,批複概算總投資為(wei) 23.23億(yi) 元,計劃於(yu) 2023年10月完工。

  目前,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主體(ti) 二標(大壩基礎處理)合同工程圓滿完工,工期提前了五個(ge) 月,取得了施工質量和工程進度的雙重勝利,標誌著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全麵進入主壩填築施工高峰期。

  在人跡罕至的戈壁灘、在高入雲(yun) 層的雪山腳下,那河水利工程建設者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描繪著高原水利建設的美麗(li) 畫卷。

  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解決(jue) 生存之水

  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作為(wei) 巴音河幹流骨幹調蓄工程,是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重點水源工程,主要功能是強化調蓄能力以適應用水結構的調整,從(cong) 而保證下遊河段河道生態基流,保護和改善巴音河流域生態環境,同時向城鎮生活和工業(ye) 供水,兼顧發電、防洪、灌溉等綜合利用。

  工程全部建成後,可為(wei) 德令哈市城市生活和工業(ye) 供水,有效破解當地生存、發展難題,為(wei) 地區經濟社會(hui) 永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址位於(yu) 巴音河峽穀出口上遊約6千米處,距離海西州德令哈市東(dong) 北60千米左右。

  工程建設初期,蓄集峽山高崖陡、峽穀縱深,光是為(wei) 工程修建的交通洞和橋梁建設就花費了兩(liang) 年時間。

  經過6年的艱苦奮戰,目前蓄集峽水庫已成功蓄水至水庫正常運行的最低水位3395米,水庫庫容達到487.43萬(wan) 立方米,整個(ge) 蓄水過程平穩順利。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已全部建成,工程加速項目建設收尾。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