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四川成都自然博物館通過竣工驗收 即將麵向公眾開放

發布時間:2022-06-15 11: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四川成都自然博物館通過竣工驗收即將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夜幕下的成都自然博物館。 成都住建供圖

  記者14日從(cong) 四川省成都市住建局獲悉,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布展完畢,通過竣工驗收,正式開放將提上日程。

  成都自然博物館位於(yu) 成都理工大學西側(ce) ,其前身是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築麵積5052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建築主體(ti) 由六個(ge) 單體(ti) 組成,用山峰與(yu) 岩石的形態致敬巍峨的蜀山。六個(ge) 單體(ti) 之間通過人行棧道和天橋長廊連接,蜿蜒盤旋極具蜀道意境。其中穿插的彎曲水流與(yu) 倒影水池,盡顯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成都自然博物館是成都首座不規則形態公共建築。”成都市住建局公建處相關(guan) 負責人稱,博物館極具特色的建築外形受到了市民稱讚和關(guan) 注,但也讓它成為(wei) 當地施工難度最大的公共建築。


成都自然博物館展廳一角。 成都住建供圖

  走進博物館大門,裏麵空間開闊。項目承建方中鐵建工集團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展廳麵積共17005平方米,共設地質環境廳、礦產(chan) 資源廳、龍行川渝廳、探秘恐龍廳、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等6大主題展廳,同時配設臨(lin) 時展廳、4D影院、學術報告廳等。

  邁步進入“地質環境廳”,最最吸睛的,是一個(ge) 巨大的、緩慢旋轉的“地球”,在深藍色的夜空背景下,地球上的紋理分毫畢現。頂層用微型燈組成的“星空”時不時有流星劃過,照亮了太陽係的其他行星。整個(ge) 太陽係被高仿真還原,帶光環的土星、赤紅色的火星、體(ti) 積最大的木星……


成都自然博物館“地質環境廳”一角。 成都住建供圖

  地質環境廳展示麵積約962平方米,層高7米。使用了許多立體(ti) 模型、彩色圖解甚至沙盤分別對地球的結構、內(nei) 部圈層、四川地區的地質結構和生態係統等進行詳細解說,在簡單易懂的文字說明中,觀眾(zhong) 可清晰窺見地球的奧秘。與(yu) “地質環境廳”毗鄰的“礦產(chan) 資源廳”則用五個(ge) 單元向觀眾(zhong) 展示了礦產(chan) 、礦物、寶玉石等自然資源的種類和特征。展廳中,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礦石在燈光下閃爍著史前神秘的光澤。“礦產(chan) 資源廳”還配備了“礦產(chan) 世界流水屏互動係統”,隻要在觸摸屏“金屬礦產(chan) ”“非金屬礦產(chan) ”“能源礦產(chan) ”和“水氣礦產(chan) ”的選項中輕輕一點,該種類的礦物圖片就如同瀑布般從(cong) 觀眾(zhong) 麵前的屏幕中“流”下。

  “‘龍行川渝廳’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是成都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的搭建20多名工人耗費大半年時間才完成。”抬頭望向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長長的脖頸仿佛快要觸及天花板,馬門溪龍以其非常長的脖子而聞名。廳內(nei) 還依照時間順序分別展出了四川盆地早侏羅世、中侏羅世的恐龍生態群落。


成都自然博物館恐龍探秘廳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 成都住建供圖

  除四川盆地出土的恐龍化石,二樓“恐龍探秘廳”還展出了來自全球的恐龍化石,並通過骨架呈現、局部骨骼、模型、模擬場景、互動等方式試圖向觀眾(zhong) 還原恐龍生前的形態和模樣。值得注意的是,“恐龍探秘廳”展廳中間還有一個(ge) 神秘的“玻璃池”,其中一顆顆呈橢圓狀的灰色“石頭”就是千萬(wan) 年前孕育恐龍的“溫室”——恐龍蛋;而另一旁展櫃裏,一具幼小的恐龍骨骼化石伏在一堆泥土上。

  此外,博物館第三層還設立了“生命探源展廳”和“繽紛生命展廳”。“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與(yu) 成都理工大學共同策劃、籌備、建設的一個(ge) 文化地標項目,也是四川省、成都市重點工程。”成都市住建局公建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項目的建成將填補西南地區綜合類自然博物館空白,也為(wei) 市民提供一個(ge) 充滿趣味性、探索性、實踐性與(yu) 觀賞性的公共文化空間。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