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西藏規模化犛牛繁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發布時間:2022-07-13 09:54:00來源: 西藏商報


格桑塘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示範園內(nei) 的犛牛。圖由 自治區科技廳 提供

  近日,記者從(cong)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近年來,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緊緊圍繞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中心工作,高度重視西藏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科技支撐,設立“特色家畜選育與(yu) 健康養(yang) 殖”“犛牛種業(ye) 創新與(yu) 健康養(yang) 殖”等科技重大專(zhuan) 項,持續支持犛牛遺傳(chuan) 育種、高效繁殖、營養(yang) 調控、飼養(yang) 工藝等方麵的科研攻關(guan) ,著力破解犛牛群體(ti) 繁殖率低、飼養(yang) 周期長、養(yang) 殖效益差等科學問題和技術瓶頸,有效支撐犛牛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自治區科技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犛牛產(chan) 業(ye) 是高寒牧區經濟的基礎產(chan) 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和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是西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2020年,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提出了“犛牛一年一胎”和“3.5歲達到出欄水平”科研攻關(guan) 目標,自治區科技廳立即組織與(yu) 拉薩市人民政府、自治區農(nong) 科院成立區市縣三級科研攻關(guan) 團隊,以林周縣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示範園區為(wei) 基地,啟動實施“飼草種植—犛牛繁育—科學養(yang) 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終端銷售”於(yu) 一體(t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條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計劃(簡稱“格桑塘行動計劃”),先後投入科研經費1200萬(wan) 元。

  通過三年不懈的努力,自治區農(nong) 科院科研團隊以犢牛早期培育研究為(wei) 突破口,從(cong) 高效繁殖、早期斷奶、營養(yang) 調控、飼養(yang) 工藝等方麵攻克關(guan) 鍵技術,形成集成技術體(ti) 係,最大限度地挖掘犛牛增產(chan) 潛力。規模化繁育場群體(ti) 繁殖率達57.3%,犢牛成活率達92.5%,犛牛一年一胎比例達到60%。犢牛通過早期斷奶、營養(yang) 調控、合理分群、精準飼喂等科學飼養(yang) 技術,生長至30月齡母犛牛已達到開產(chan) 年齡。公犛牛平均體(ti) 重達284.6kg,料重比9.97:1,達到出欄標準,不計勞動成本頭均淨收入約1117元,比傳(chuan) 統養(yang) 殖效率提高83.6%,將原定的3.5歲出欄的目標提前了一年。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