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科考:我用雷達測冰川
海拔5400多米的格拉丹東(dong) 雪山冰川上,“90後”科考隊員範越和董士琦手提地質雷達,在冰川上沿著設置好的測量線緩慢移動。每走半米,他倆(lia) 就用雷達設備記錄一次信號,“這是我們(men) 第一次用地質雷達探測冰川,特別激動。”
在青海開展的2022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中,冰川觀測是重要內(nei) 容之一。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們(men) ,首次使用地質雷達探測長江源冰川厚度,積累基礎數據。
7月28日,來自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在長江源格拉丹東(dong) 雪山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範越和董士琦一大早就隨隊出發,經過3個(ge) 多小時的行車顛簸,才抵達格拉丹東(dong) 雪山主峰腳下。格拉丹東(dong) 雪山是唐古拉山脈主峰,長江正源沱沱河發源於(yu) 此。皚皚白雪蓋住主峰山頂,巨大冰川猶如一條白色長龍,盤踞在群山脊穀間。
冰川雖“近在眼前”,近距離接觸卻異常艱難。被稱為(wei) “雷達兄弟”的範越和董士琦,和隊友們(men) 攜帶著30多斤重的雷達探測設備,沿著河穀徒步攀登。坡麵陡峭、亂(luan) 石嶙峋,已經適應高原環境的二人,走個(ge) 兩(liang) 百米就得停下大口喘氣。三公裏多的山坡他倆(lia) 爬了一個(ge) 多小時,才終於(yu) 走到冰川腳下。
厚厚的冰蓋嵌入山穀中,露出地麵的邊緣有一人多高。冰川融水隨著河穀奔流,卷著大量砂石匯入長江源水係。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地區擁有大量的冰川資源,是最理想的考察研究區域。
穿冰爪、拉測線、架設備……範越和董士琦休息片刻後,登上冰川小心翼翼地開始作業(ye) 。“地質雷達從(cong) 冰川表麵向下發射高頻的脈衝(chong) 電磁波,遇到地下介電性質分界麵時會(hui) 產(chan) 生反射,冰層介質和冰下岩石介質是較強的介電分界麵。”董士琦說,“我們(men) 根據接收信號中反射波的到時和電磁波在冰介質中的傳(chuan) 播速度,就能計算出冰層厚度。”
探測冰川並非易事。攀登高海拔山峰讓隊員們(men) 頭痛欲裂,走在陡峭冰川上令人心驚膽戰。“在坡麵近40度的冰川上,冰川融水導致冰麵濕滑,即使穿著冰爪,腳底也會(hui) 打滑。”董士琦的身後,就是垂直高度300多米的山穀,“既要保證探測數據精準,又要注意腳下,我們(men) 時刻不能分心。”
7月28日,董士琦(左一)、範越(中)和另一名科考隊員在長江源格拉丹東(dong) 雪山上合影。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長江科學院總工程師徐平介紹,過去科考隊員普遍使用遙感監測等方式推算冰川體(ti) 積,“這次我們(men) 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嚐試使用地質雷達,結合多維度數據,就能更加精準地計算冰儲(chu) 量。”
兩(liang) 小時後,範越和董士琦完成了所有探測任務。“最終效果挺不錯的,相關(guan) 數據我們(men) 將帶回武漢進一步分析測算。”回到車上,他倆(lia) 默契地憨笑起來,強烈的頭痛和工作的艱辛都被拋諸腦後。
“格拉丹東(dong) 雪山,我們(men) 下次再見!”駛離冰川,“雷達兄弟”不舍地回頭,“未來,我們(men) 還會(hui) 長期觀測這裏的冰川情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原創生態舞劇《大河之源》繪製萬物共生畫卷
由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策劃出品、青海省演藝集團創排的原創生態舞劇《大河之源》日前開啟2022年巡演之旅,繪製出一幅萬物共生的唯美畫卷。 [詳細] -
京玉共建千畝苗林 為三江源披綠衣
晴空萬裏,微風佛麵,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翠綠,十餘個苗木品種蒼翠挺拔。 [詳細] -
“高原藍寶石”青海湖景色迷人
盛夏時節,素有“高原藍寶石”之稱的青海湖生機盎然。青山、綠草、白雲與碧藍的湖水交輝相映,湖麵上魚鷗翔集,和湖中的湟魚構成魚鳥共生的和諧畫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