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雪域巨變,非凡十年。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西藏工作,心係西藏各族人民,親(qin) 自為(wei) 新時代西藏工作謀篇布局,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召開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確立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為(wei) 做好新時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zhong) 得實惠最多的新時代:2016年起,26萬(wan) 多農(nong) 牧民搬離山高溝深的苦寒之地,在河穀城鎮地帶實現安居樂(le) 業(ye) ;2019年底,西藏62.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ge) 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2021年6月,曆時6年建設的川藏鐵路拉林段開通運營,複興(xing) 號動車組在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上飛馳……
2021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雪域高原。作為(wei) 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到西藏慶祝西藏和平解放,這在黨(dang) 和國家曆史上是第一次。在西藏考察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全麵貫徹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邊境地區建設,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在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奮力譜寫(xie) 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加強邊境建設,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
嶄新的樓房、平整的道路、水電通信等設施一應俱全……見證了滄桑巨變的卓嘎、央宗姐妹由衷感慨,玉麥鄉(xiang) 這個(ge) 曾經的“三人鄉(xiang) ”如今煥然一新。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2017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說,“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wan) 家的平安。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men) 都要看好守好。”
“記得第一次通了公路,人們(men) 都給汽車獻上哈達,如今玉麥的變化越來越大、越來越快。”卓嘎介紹,玉麥鄉(xiang) 如今有67戶200多人,下轄兩(liang) 個(ge) 行政村,去年全鄉(xiang) 人均年收入近4萬(wan) 元。
更大的變化是,鄉(xiang) 裏有了小學和衛生院,小病不出鄉(xiang) 就能治療,孩子們(men) 再也不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外出讀書(shu) 了。在玉麥鄉(xiang) ,17名學前適齡兒(er) 童和13名小學適齡兒(er) 童實現了集中就學,和全區其他孩子一樣享受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xi) 費用的教育“三包”政策。西藏自治區這一政策自1985年實施以來,已經惠及數以百萬(wan) 計的學生。“我們(men) 一定好好學習(xi) ,當好紮根雪域邊陲的格桑花。”學生丹增片多說。
風光秀麗(li) 的勒布溝,地處山南市錯那縣境內(nei) ,與(yu) 高聳入雲(yun) 的喜馬拉雅山形成鮮明對比,這裏的平均海拔約2400米——溝裏的四個(ge) 鄉(xiang) 鎮都是門巴民族鄉(xiang) ,居民也以門巴族為(wei) 主。
依靠良好的自然條件,勒布溝各族群眾(zhong) 在脫貧後紮實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旅遊、茶葉種植等產(chan) 業(ye) ,收入不斷提高。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的白瑪卓瑪經營著一家農(nong) 家樂(le) ,去年收入超過6萬(wan) 元。“剛開始,對開民宿、搞旅遊一竅不通,政府工作人員就手把手教我。”從(cong) 衛生保潔到網上銷售,白瑪卓瑪從(cong) 基礎學起,現在已是一名業(ye) 務嫻熟的民宿老板娘。
“守護祖國邊疆,建設幸福家園。麻麻鄉(xiang) 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網上的名氣越來越大,好多遊客都是慕名而來!”白瑪卓瑪對腳下的這塊土地充滿熱愛,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正值林芝市墨脫縣米日村的收獲季節,村民白瑪旺紮這幾天樂(le) 開了花——他家正因為(wei) 勞力少擔心誤了農(nong) 時,沒想到民警勞洪達等幾個(ge) 年輕人就來了。
勞洪達是西藏邊檢總站墨脫邊境管理大隊的民警,平時經常到群眾(zhong) 家裏走訪,也惦念著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得知白瑪旺紮家要忙收割,勞洪達和七八個(ge) 同事相約工作之餘(yu) 趕過來,沒兩(liang) 天就把所有農(nong) 活幹完了。
“守護好這裏的一草一木,就要靠警民一家親(qin) ,各族群眾(zhong) 團結一心。”大隊長朱毅說。
“十三五”期間,西藏邊境縣戶籍人口穩步增長,206個(ge) 邊境地區產(chan) 業(ye) 項目全部開工。截至去年底,西藏624個(ge) 邊境小康村全部建成,21個(ge) 邊境縣定點幫扶項目開始實施,西藏邊境發展穩定進入新階段。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走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盛夏時節,阿裏地區噶爾縣紮西崗鄉(xiang) 典角村一組,鬱鬱蔥蔥的綠色給阿裏的壯美平添了不少生機。但就在10多年前,這裏還是荒灘戈壁。2010年開始,西藏在全區範圍內(nei) 推廣人工種草項目,典角村逐漸發展成人工種草基地,種植了成片的紫花苜蓿等適合高原生長的植物。
“我們(men) 這裏是高寒地區,天然草場長草很慢,一到冬天牲畜就沒草吃了。現在不同了,不僅(jin) 牲畜有草可吃,我們(men) 村子也因綠草變得更美了。”村民次仁歐珠說。
“為(wei) 全麵落實草原生態保護,‘十四五’期間,西藏農(nong) 牧民每年享受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資金34.2億(yi) 元,較上一輪年均資金增加5.38億(yi) 元,直補到戶資金28.7億(yi) 元。”西藏自治區林草局草原管理處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西藏人工種草保留麵積達157萬(wan) 畝(mu) ,年幹草產(chan) 量超過60萬(wan) 噸。
58歲的拉青,從(cong) 小就是那曲市嘉黎縣的一名牧民,如今成了當地一家犛牛養(yang) 殖公司的員工,負責給公司的牛撒草料,還要為(wei) 犛牛做好防疫。該公司負責人歐傑次仁介紹,為(wei) 闖出一條產(chan) 業(ye) 化養(yang) 牛新路,公司探索傳(chuan) 統放牧方式與(yu) 科學養(yang) 殖相結合,還通過牛奶、牛肉收購和良種推廣的方式帶動合作社49家、牧戶2138戶,2020年實現人均增收近3000元,帶動150人就業(ye) 。
近年來,西藏堅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堅持穩糧、興(xing) 牧、強特色,形成了以青稞、犛牛、藏豬、藏羊、奶業(ye) 、蔬菜、飼草七大產(chan) 業(ye) 為(wei) 重點的“7+N”發展格局,一批龍頭企業(ye) 、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脫穎而出,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綜合轉化率達到15%。
今年73歲的平措,是林芝市魯朗鎮紮西崗村的村民,也是一家網紅家庭旅館的老板。走進他家的家庭旅館,三層藏式庭院裏,陽光房、觀景落地窗、雕花的藏式家具一應俱全。“今年新裝修後,差不多每天都會(hui) 住滿遊客。”平措介紹,魯朗鎮“雪山林海、雲(yun) 濤彩霞、一嶺四季、十裏九景”的美景,成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致富的“金飯碗”,紮西崗村80%的村民開了家庭旅館,人均年收入近3萬(wan) 元。
旅遊業(ye) 是西藏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西藏共接待遊客415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41億(yi) 元。隨著一係列消費政策的落地見效和旅遊市場的逐步回暖,今年上半年,西藏全區累計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1717.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76.52億(yi) 元。
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主要負責同誌表示,西藏圍繞建成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儲(chu) 備基地、高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清潔能源基地等目標,確保GDP年均增速達到8%以上,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達到8%、10%以上,努力做到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堅持生態優(you) 先,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複興(xing) 號動車組在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穿行,窗外是連綿不斷的綠色。山南市乃東(dong) 區金魯社區居民達瓦歐珠家的小院距離雅魯藏布江隻有幾公裏,站在小院外遠眺,連綿的樹林一直延伸到江畔。
達瓦歐珠回憶,在他小時候,雅魯藏布江沿岸都是連綿裸露的沙丘,大風一吹,沙子四處流動,屋裏有沙子,衣服上有沙子,連吃飯的碗裏都有沙子。
從(cong) 上世紀開始,西藏就在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開展植樹造林,特別是近十幾年間,雅魯藏布江沿岸的植樹量日益增大、成活率日益提升。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在貢嘎縣到桑日縣之間,雅魯藏布江沿岸形成了長160公裏、寬1.8公裏、麵積約45萬(wan) 畝(mu) 的防護林帶,有了這條“綠色長廊”,這裏每年的沙塵天數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的60餘(yu) 天降至目前的不到10天。
莽莽蒼蒼的羌塘草原,成群的岩羊、藏羚羊、藏野驢在自由地奔跑。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保員巴多一大早就出門了。“我每天早上都在保護區周圍巡邏。”巴多表示,“野保員這個(ge) 工作很不錯,能為(wei) 保護家鄉(xiang) 生態環境出一份力。”
近年來,西藏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管理體(ti) 製機製改革試點,實行“局、分局、站、點”四級管理體(ti) 製,推行網格化保護,建立了73個(ge) 管理站、組建由780名農(nong) 牧民組成的專(zhuan) 業(ye) 管護隊伍,實現了保護區從(cong) 鬆散管理到嚴(yan) 格管理、從(cong) 開放式管理到封閉式管理,以及專(zhuan) 業(ye) 管護員從(cong) 普通農(nong) 牧民到生態衛士的三個(ge) 轉變。依托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森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等專(zhuan) 項資金,2016年以來,西藏累計提供了70萬(wan) 個(ge) 生態崗位,不僅(jin) 保護了生態,也讓各族群眾(zhong) 增收近40億(yi) 元。
如今,以自然保護區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資源保護體(ti) 係逐漸形成,西藏8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和典型生態係統得到有效保護。截至2021年底,西藏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ge) ,占全區國土麵積的34.35%。全區現有森林1491萬(wan) 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2.31%。西藏已記錄的野生植物9600多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2種。動物種類也極為(wei) 豐(feng) 富,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動物種有162個(ge) 。
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提出,西藏將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確保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占國土麵積的50%以上,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地市占比達到100%、示範縣區占比達到20%以上,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高原城市
西藏樹立科學、綠色、和諧發展理念,堅持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三位一體”,持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高標準推進城市建設,高水平實施城市管理。[詳細] -
西藏科技進步貢獻率增長至45.6%
記者從區黨委宣傳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35%增長至“十三五”末的45.6%,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詳細] -
拉薩市婦聯聯合自治區森林消防總隊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活動
8月3日晚,由拉薩市婦聯聯合自治區森林消防總隊組織開展以“情定森防 緣來是你”為主題的“我們的節日·七夕”活動。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