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 奮力推進西藏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nei) 容,是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的重大舉(ju) 措,是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自治區第十次黨(dang) 代會(hui) 指出,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把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作為(wei) 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為(wei) 抓手,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西藏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麵積約占全區國土麵積的40%,涵蓋了重要的自然生態係統、自然遺產(chan) 、自然景觀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域,對於(yu) 貫徹落實生態保護第一,切實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奮力推進西藏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極其特殊的意義(yi) 。
一、西藏自然保護地涵蓋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價(jia) 值最高的區域,是落實生態保護第一的核心載體(ti)
西藏自然保護地是世界上自然生態係統最完整的區域之一。40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各級黨(dang) 委政府的不懈努力,西藏初步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02處,涵蓋了森林灌叢(cong) 、草原草甸、湖沼濕地、冰川雪山等自然生態係統完整的區域,保護了全國麵積最大的原始森林、高寒草原、冰川冰原,以及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區域和生境保持自然性原真性最好的區域。據不完全統計,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範圍覆蓋了西藏森林麵積的20%、草原麵積的73.58%、冰川麵積的40%,還保護了濕地麵積的68.75%。保護地內(nei) 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種群和個(ge) 體(ti) 數量不斷增長。
西藏自然保護地是世界上自然景觀最獨特的區域之一。西藏自然保護地涵蓋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世界上最大最深的雅魯藏布大峽穀、地球第三大冰原普若崗日、我國第二大鹹水湖色林錯、最大最集中的黑頸鶴越冬地、土林以及眾(zhong) 多名川、湖泊、河流、草原等。
西藏自然保護地是世界自然遺跡最精華的區域之一。西藏自然保護地包含了喜馬拉雅山、岡(gang) 底斯山、昆侖(lun) 山、可可西裏山、唐古拉山、橫斷山等山脈及主峰,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孔雀河、象泉河、獅泉河等源頭流域,是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nei) 原真性和完整性最高的冰川雪山、江河流域、湖沼濕地、草原草甸、荒漠戈壁等自然遺跡最為(wei) 精華的區域。
西藏自然保護地是世界上野生動植物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在西藏自然保護地範圍內(nei) 分布和棲息的藏羚羊、野犛牛、黑頸鶴種群數量分別約占全球總數量的80%、90%、80%。保護地範圍內(nei) 有全球最大的藏羚羊產(chan) 房——在80平方公裏範圍內(nei) 同期產(chan) 仔的藏羚羊超過10萬(wan) 隻;有全球最大的野犛牛棲息地——在約500平方公裏範圍內(nei) 同時棲息的野犛牛達數千頭;有全球最大的黑頸鶴繁殖地——色林錯及其周邊濕地,以及全球最大的黑頸鶴越冬區域——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區域。另外,自然保護地還保護了西藏巨柏、紅豆杉等眾(zhong) 多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的核心分布區域。
二、西藏自然保護地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為(wei) 生態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有效保護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地構成了西藏核心生態保護空間的主體(ti) 。自然保護地麵積占全區生態保護紅線的80.2%,具有重要的科研、教育價(jia) 值,生態資源富集,是重要的生態係統、自然景觀、自然遺跡、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區域。按照西藏建立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實施方案,珠峰、羌塘、岡(gang) 仁波齊-瑪旁雍錯、雅魯藏布大峽穀、高黎貢山、三江源等均已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或已正式批準設立,西藏將建成國家公園示範區,成為(wei) 全國國家公園數量最多、麵積最大且占國土麵積比例最高的省區。西藏實際管理的國家公園將達到6處,麵積近40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區現有自然保護地麵積的64%,超過全區國土麵積的30%。
二是有效維護了高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自然保護地麵積接近全區國土總麵積的40%,使西藏乃至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態係統、自然遺產(chan) 、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西藏自然保護地是守護高原自然生態、保育高原自然資源、保護特有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係統健康穩定的重要載體(ti) 。多年來,西藏自然保護地不斷發展,高原重要物種種群保持穩定增長。例如,藏羚羊種群數量由原來的約7萬(wan) 隻增加至現在的超過30萬(wan) 隻,藏野驢由原來的5萬(wan) 頭左右增加到現在的14萬(wan) 頭,黑頸鶴由原來的1000至3000隻上升到現在的1萬(wan) 隻,野犛牛增加至2萬(wan) 頭以上;棕熊、狼、雪豹、盤羊、岩羊等野生動物恢複性增長明顯,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等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狀態。
三是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取得顯著成效。西藏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是推進重大生態保護修複的重要抓手。多年來,西藏累計投入資金超過30億(yi) 元,在自然保護地開展了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管理能力提升、濕地保護與(yu) 恢複、濕地生態補償(chang) 、沙化土地治理、野生動物致害補償(chang) 、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改善等一係列生態保護修複治理項目,在維持高原生態係統結構穩定、提升生態係統功能、保護高原生物多樣性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是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保障民生作出重要貢獻。西藏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的農(nong) 牧民,通過生態補償(chang) 、公益崗位、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等增加收入,也增強了保護生態的獲得感和榮譽感,積極投身生態保護當中。西藏自然保護地累計提供生態管護崗位7萬(wan) 餘(yu) 個(ge) ,使農(nong) 牧民就地就近實現就業(ye) 、增加收入,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西藏積極探索在保護地內(nei) 開展生態保護綜合補償(chang) 試點,研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標準,設置生態管護崗位,完善森林、草原、濕地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和保護獎勵機製,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的路子。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一)力爭(zheng) 在保護地體(ti) 係構建和保護載體(ti) 優(you) 化上走在全國前列。一是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西藏自然保護地麵積占全區國土麵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對於(yu)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生態良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要積極通過理順管理體(ti) 製、創新運營機製、強化監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撐,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從(cong) 而有效促進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複、監測監管、公眾(zhong) 教育、特許經營,逐步實現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加大森林、濕地、草原、冰川保護力度,為(wei) 西藏乃至青藏高原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永續發展提供重要生態支撐。二是大力推動西藏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自然保護地作為(wei) 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核心載體(ti) ,要不斷優(you) 化,有序發展。要切實依據相關(guan) 法律法規,統籌協調對接國土“三調”以及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科學確定自然保護地邊界範圍和管控分區,合理製定差別化管控措施,不斷推動西藏自然保護地健康有序發展,力爭(zheng) 在國家公園數量和麵積、自然保護地總麵積占國土麵積比例、自然保護地原真性和完整性指標、自然保護地生態質量方麵走在全國前列。
(二)力爭(zheng) 在區域生態係統治理項目建設和示範上走在全國前列。一是科學劃定並嚴(yan) 守生態保護紅線。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將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與(yu) “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協調對接、深度融合,將西藏生態區位重要、自然遺跡珍貴、生態環境敏感脆弱、保護空缺的區域納入自然保護地範圍,實施最嚴(yan) 格的保護,力爭(zheng) 在草原、濕地、冰川、野生動植物等生態係統和物種保護率方麵走在全國前列。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yu) 修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修複的原則,加大冰川保護力度,加強重點流域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治理,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施生態係統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和綜合治理,不斷提升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力爭(zheng) 在區域生態環境整體(ti) 保護、係統治理的規模和質量方麵走在全國前列。三是建立健全監測、評估和管理一體(ti) 化的自然保護地治理體(ti) 係。依托自治區級自然保護評審委員會(hui) 、科研院所、大專(zhuan) 院校,梳理和研究各項法規、製度,構建統一的監測監管評估體(ti) 係。通過實行最嚴(yan) 格的生態環境評估製度,強化自然保護地監測、評估、考核、執法、監管,形成一整套體(ti) 係完善、監管有力的監督管理製度。將評估考核結果納入各級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估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力爭(zheng) 在自然保護地監測、評估和管理、生態保護修複區域生態綜合監測評價(jia) 和生態修複項目效益評估等方麵走在全國前列。
(三)力爭(zheng) 在體(ti) 製機製改革和製度創新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一是完善自然保護地製度體(ti) 係。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相關(guan) 法規規章及製度體(ti) 係建設,增強製度供給、完善製度配套、強化製度執行,讓製度和規定成為(wei) 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依據《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結合自身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實際,加強依法治“地”、依法管理,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區“一區一法”製定和實施,強化生態保護、機構運行、宣傳(chuan) 推介、特許經營等,力爭(zheng) 在自然保護地地方立法、製度體(ti) 係建設方麵走在全國前列。二是建立健全財政投入為(wei) 主的經費保障模式。按照事權劃分的原則,各級政府分級負擔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發展管理資金,並納入本級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劃加以落實。按照自然保護地的規模和管護成效加大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的投入,力爭(zheng) 在生態補償(chang) 資金使用效率、單位資金取得生態效益、完善落實生態補償(chang) 機製、讓群眾(zhong) 在生態保護與(yu) 建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方麵走在全國前列。
(四)力爭(zheng) 在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和維護國家生物安全上走在全國前列。一是加強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大力開展生物資源全麵普查,製定生物資源目錄,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優(you) 先區域的生物資源調查、監測和評估,開展全區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生物資源普查工作,逐步係統掌握生物資源、生態係統功能及生物種群變化規律。加快建設珍稀瀕危動植物繁育基地,加大珍稀、特有資源與(yu) 地方特色品種收集保護力度,搶救性收集保存稀有生物遺傳(chuan) 資源,爭(zheng) 取在珍稀瀕危特有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率、棲息地保護麵積等方麵走在全國前列。二是切實維護國家生物安全。生物安全關(guan) 乎人民生命健康,關(guan) 乎國家長治久安,關(guan) 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國家總體(ti) 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加強重大新發突發傳(chuan) 染病、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設,全麵提高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力爭(zheng) 在野生動植物保護及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走在全國前列。
要堅持生態優(you) 先、保護第一,加強係統治理,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把西藏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成青藏高原生態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的示範區,自然保護地共建共享、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大自然保護展示、生態文化的傳(chuan) 承區,為(wei) 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點燃健身熱情 點亮健康生活
今年五月,以“展現新時代昌都風采 喜迎二十大勝利召開”為主題的昌都市第一屆全民運動會順利召開。此次全民運動會既是對昌都全市體育運動水平的一次大檢閱,也是一場展現昌都人民精神風貌的體育盛會。 [詳細] -
西藏草原生態保護修複學術研討會召開
近日,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南調查規劃院,在昆明共同舉辦了以“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複 推進西藏草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西藏草原生態保護修複學術研討會。[詳細] -
拉薩南北山綠化“我在西藏有棵樹”公益項目啟動
6日,由拉薩南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自治區民政廳主辦,西藏自治區慈善總會承辦的拉薩南北山綠化“我在西藏有棵樹”公益項目在拉薩南山公園正式啟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