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黃流域11城代表匯聚“河湟間” 共商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
“今天我們(men) 共享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寶貴經驗,共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大計,是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具體(ti) 實踐。必將搭起一座沿黃城市之間互通信息、增進了解、凝聚智慧、增進友誼的橋梁,建立起沿黃城市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共商、共享、共建’機製,推動黃河生態大保護、黃河文化大發展。”9日,青海省海東(dong) 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馬化偉(wei) 在致辭中說。
當日,一場以“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的黃河(河湟)文化高峰論壇在青海省海東(dong) 市舉(ju) 辦。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陝西省鹹陽市、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洛陽市、開封市、新鄉(xiang) 市,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等沿黃流域11個(ge) 城市的領導和專(zhuan) 家齊聚海東(dong) ,共享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經驗。
海東(dong) 市地處黃河上遊及其重要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間,史稱“河湟間”,是河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核心區,五千多年深厚的曆史積澱,孕育了燦爛的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生態文化和農(nong) 耕文化。河湟文化與(yu) 河洛文化、關(guan) 中文化、齊魯文化共同鑄就了黃河流域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原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巡視員馬盛德表示,非遺強調“文化共享”,具有滲透性和擴展性、傳(chuan) 遞性和繼承性、習(xi) 得性。“人類非遺”從(cong) 民族的視角轉向人類的視角,從(cong) 民族的高度轉向人類的高度,體(ti) 現了人類命運的共同體(ti) ,是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體(ti) 現。最大程度避免和克服了人類在追求利益方麵所表現出的狹隘和短視。
“人類現代生活中的共享,講究人類的貢獻,遺產(chan) 項目不過分追求其起源與(yu) 來源。更多地強調遺產(chan) 項目在社區群體(ti) 裏,尤其是在16歲以下年輕一代的群體(ti) 裏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馬盛德說。
青海省文聯一級巡視員馬有義(yi) 說:“在確保生產(chan) 安全、國土安全和資源能源安全的前提下,要安全有序地擴大對外開放。特別是要加強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合作組織的合作關(guan) 係。完善旅遊信息,實現旅遊數據等方麵的共享,整體(ti) 推進文化旅遊發展。”
“黃河承載著曆史,承載著文明;黃河承載著創新,承載著發展。我們(men) 期望攜手黃河沿線各兄弟城市,共同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融進來、讓旅遊熱起來,以高質量發展加快詩和遠方大融合、以高品位提升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新期盼。”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馬小紅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雜多縣昂賽大峽穀被授予最美星空攝影地
9日,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授予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大峽穀中國最美星空攝影基地。 [詳細] -
川陝哲羅鮭棲息地種群重建活動在青海班瑪啟動
2022年川陝哲羅鮭種群棲息地重建活動9日在青海省班瑪縣正式啟動,16尾川陝哲羅鮭、5萬尾重口裂腹魚、5萬尾齊口裂腹魚在此次活動中增殖放流。 [詳細] -
青海省烏蘭縣:繪製生態藍圖 推動綠色發展
烏蘭縣地處青海湖流域西側的柴達木盆地,屬青海湖流域周邊地區,沙化土地總麵積達154540.9公頃,是青海省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