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裏站如何助力?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到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裏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裏站),與(yu) 阿裏站科研人員座談交流。
阿裏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裏站站長趙華標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以來,該站在助力科考方麵,已為(wei) “西風-季風協調作用及其影響”“亞(ya) 洲水塔動態變化與(yu) 影響”“生態係統與(yu) 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可持續利用”“人類活動與(yu) 生存環境安全”等多任務不同專(zhuan) 題的科考隊,提供多輪次後勤條件保障和觀測數據支撐。
他介紹說,阿裏站建於(yu) 2008年,占地麵積2公頃,位於(yu) 西藏阿裏地區日土縣境內(nei) ,毗鄰班公湖,距拉薩市約1600公裏。站部所在地區為(wei) 高原亞(ya) 寒帶季風幹旱氣候區,具有太陽輻射強、降水少、氣溫低、氣溫年溫差較大、冬春季多大風等特點,所在區域特色為(wei) 季風-西風交匯區、亞(ya) 洲水塔冰川集中發育區、重要的河源區和湖泊分布區、“世界屋脊”之“屋脊”、脆弱的高寒荒漠生態係統。
阿裏站觀測內(nei) 容包括大氣物理、大氣環境、冰川變化、河流水文、湖泊水文、生態係統,科學定位為(wei) :聚焦青藏高原西部地區氣候環境變化,構建輻射區域的綜合觀測網絡,研究季風與(yu) 西風協同作用影響下的冰凍圈水循環和高寒荒漠環境變化,建設集綜合觀測、後勤保障、科學研究、生態保護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觀測研究示範基地。其科學目標包括:監測研究青藏高原西部地區氣候、水文、大氣環境和生態過程變化,揭示印度季風與(yu) 西風協同作用過程及其影響,並預測未來氣候環境變化,為(wei) 全球變化研究以及青藏高原西部地區社會(hui) 經濟發展與(yu) 生態環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學支撐。
趙華標指出,通過10多年的積極建設,阿裏站現已成為(wei) 中國“高寒區地表過程與(yu) 環境監測研究網絡”17個(ge) 主體(ti) 野外台站之一,填補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區觀測的空白。他透露,阿裏站未來將持續為(wei) 第二次青藏科考、“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yu) 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青藏高原地球係統基礎科學中心”等重大項目計劃,以及各科研院校研究項目提供所需觀測平台、數據支撐和後勤保障。
據了解,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自2003年建所伊始,即確定野外台站長期觀測為(wei) 立所之本。2005年,該所首批啟動運行“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珠穆朗瑪大氣與(yu) 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藏東(dong) 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站”3個(ge) 野外站,此後相繼建設“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阿裏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2010年,與(yu) 西藏大學合作共建那曲站;2016年建設“墨脫地球景觀與(yu) 地球係統綜合觀測研究中心”,初步建成以拉薩部為(wei) 支撐協調中心、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為(wei) 核心,由7個(ge) 台站(中心)及多個(ge) 獨立觀測點組成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體(ti) 係,迄今已獲取大量第一手觀測數據和資料,有力支撐了國家重大科考任務並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為(wei) 青藏高原地區重要的科學實驗與(yu) 科普教育基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藏科考:班公湖是個什麽樣的湖?
像一顆寶藍色珍珠鑲嵌在www.easyfundingllc.com西部的班公湖(也稱班公錯),不僅風景優美吸引遊客紛至遝來,同時,作為青藏高原西部最大湖泊,班公湖的構造成因、水溫水位變化、湖水酸堿鹹淡、對周邊古今人類影響等。[詳細] -
青藏科考:象雄都城/王都遺址究竟在哪裏?
作為漢藏文獻中記載的青藏高原上一個地域廣闊並有重大影響的部落聯盟/王國,象雄(又稱“羊同”,約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7世紀)相關的曆史文化與考古研究長期以來備受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