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山水相融 藍綠相映

發布時間:2022-08-18 10:33:00來源: 青海日報

  昆侖(lun) 山橫貫全境、三江水奔湧而出,青海湖煙波浩渺、祁連山林海莽莽;濕地麵積居全國首位,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這是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當珍貴的生態資源賦予青海兒(er) 女艱巨的保護責任,也為(wei) 青海高質量發展拓展了無限的發展可能。青海兒(er) 女以保護好生態環境為(wei) 己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探尋生態價(jia) 值、責任和潛力的辯證統一中,以實際行動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把國家生態戰略落實好、國家公園建設好,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切實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優(you) 美生態環境成為(wei) 最美底色

  今天,天藍地綠、河清湖晏已成為(wei) 青海大地上最鮮明的生態標識,良好生態環境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沿著湟水河畔,湟水國家濕地公園成為(wei) 了眾(zhong) 多群眾(zhong) 休閑遊憩的首選去處,水清岸綠景美在這裏相映成趣。在發展進程中,青海人民的母親(qin) 河湟水河,隨著城市發展“骨架”拉升,也曾變成過讓人們(men) 苦不堪言的“黃水河”,省委省政府果斷行動,作出“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母親(qin) 河”的鄭重承諾,開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湟水流域治理。

  大投入、大力度推動工作,采取狠抓工業(ye) 汙染防治、強化城鎮生活汙染治理、推進農(nong) 業(ye) 汙染防治等多項措施,終於(yu) 這場“治水戰”取得勝利,湟水河不僅(jin) 成為(wei) 美麗(li) 的城市景觀,更是眾(zhong) 多人稱讚的生態工程,如一條銀色飄帶穿城而過賦予靈性。行走湟水河畔,享受著美好生態環境,人們(men) 也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切,生態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

  從(cong) 湟水流域治理再看向全省,青海把保護生態立於(yu) 發展之首,下大氣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認真貫徹國家大氣、水、土壤“十條”措施和我省有關(guan) 措施要求,堅決(jue) 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青海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實現“質”的改善。

  將大氣汙染防治以東(dong) 部城市群為(wei) 重點向全省拓展,2021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95.6%,較2015年(基準年)提高14.7個(ge) 百分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寧市納入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

  將水汙染防治由湟水流域向長江、黃河幹流、青海湖等重點流域拓展,在全國率先實現地級城市黑臭水體(ti) 治理目標,按要求全麵完成縣級及以上城鎮地表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任務,接續開展湟水流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2021年青海成為(wei) 全國唯一河流國家考核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100%的省份,三大江河出省境斷麵水質長期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斷麵水質由2012年的Ⅴ類提升至Ⅲ類。

  將土壤汙染防治由曆史遺留鉻渣處置拓展到汙染場地風險管控、無主礦山修複治理等重點領域,完成全省曆史遺留鉻渣無害化處置,全麵完成土壤汙染狀況詳查,涉重金屬重點行業(ye) 重點重金屬汙染物排放量較2013年下降14.5%。同時,西寧市、海西州、玉樹州成功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全省農(nong) 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全覆蓋目標,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率有效提高,農(nong) 牧區人居環境麵貌顯著改觀。

  綠色空間不斷拓展

  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卓絕,西寧南北山終於(yu) 成為(wei) 疊翠青巒,成為(wei) 西寧城內(nei) 阻擋風沙、調節氣候的生態安全屏障。在省會(hui) 西寧,不單單是南北兩(liang) 山,輻射五區兩(liang) 縣,從(cong) 黨(dang) 政機關(guan) 到村巷社區,植綠愛綠護綠已成為(wei) 大家的共識和行動,山川大地上綠色“版圖”不斷擴大,鳥語花香、綠樹成蔭、山水相融,湟中卡陽、湟源大黑溝等景區因自然而美,成為(wei) 了眾(zhong) 多人向往打卡的旅遊目的地。

  如今,西寧市已成為(wei) 西北地區首個(ge) “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雙榮譽省會(hui) 城市。近年來,西寧市全麵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公益林、湟水流域規模化林場建設改造等林業(ye) 重點工程,大力度推進國土綠化,西寧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6.5%,區域森林覆蓋率提升至79%,提前完成南北山三期綠化任務。同時,大力實施環城國家生態公園、西堡生態森林公園等重點項目,園博園一期成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標誌性工程,465公裏綠道貫穿西寧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達到40.5%,人均公園綠地麵積達到13平方米,綠色已成為(wei) 西寧城市底色。

  再到海東(dong) 市,作為(wei) 一個(ge) 年輕的地級市,在城市建設中將生態保護擺在首位。近年來隨著全省大規模國土綠化開展,每年春秋季海東(dong) 大地上必將掀起一場全民參與(yu) 的植樹“大會(hui) 戰”,河穀間、山頭上大家一起為(wei) 生態增綠。這場增綠行動背後是海東(dong) 市彰顯生態價(jia) 值、展現生態魅力的擔當和行動,頒布實施全省首部全民義(yi) 務植樹條例,開展10次百萬(wan) 人春秋季植樹造林“大會(hui) 戰”,521萬(wan) 人次義(yi) 務植樹3900萬(wan) 株。過去十年,海東(dong) 市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28%提升至2021年的36%,建成區(包含樂(le) 都區和平安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37%。

  再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xiang) ,沙珠玉治沙已經成為(wei) 青海治沙的典範。於(yu) 曾經的沙珠玉鄉(xiang) 人而言,這是一場被動的治沙行動,麵對曾經大麵積的沙化土地,50多年來沙珠玉人敢於(yu) 與(yu) 風沙鬥爭(zheng) ,代際相傳(chuan) 、接續奮戰,植樹固沙又造綠,當一株株樹苗被悉心嗬護長大,今天的沙珠玉鄉(xiang) 境內(nei) 的喬(qiao) 木(楊樹)林帶、灌木林帶,成為(wei) 較為(wei) 完備的農(nong) 田防護林網和灌溉渠係,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依托生態優(you) 勢而起,成為(wei) 發展的主要產(chan) 業(ye) ,生態正在惠及百姓生活。

  近年來,海南州立足三江源、青海湖、黃河流域三大重點生態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取得明顯成效,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21年的12.4%。海南州貴德縣成功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宏偉(wei) 藍圖成為(wei) 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的奮鬥目標。回顧過去,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思想認識程度之深、汙染治理力度之大、製度出台頻度之密、環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眾(zhong) 對優(you) 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肩負著堅定不移守護好“中華水塔”的政治責任,今天的青海大地上,保護生態環境、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成為(wei) 你我共識。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地處三江源保護區,一場“禁塑”行動多年如一日堅持至今,也正是這場全民參與(yu) 的“禁塑”行動,在全縣掀起了全民共同保護美好生態環境的行動自覺,每月固定日期,從(cong) 政府機關(guan) 到村巷牧戶,大家走上街頭、村巷、草原參與(yu) 環境衛生整治活動,身體(ti) 力行撿拾垃圾扮靚家園。當良好的生態環境反哺人類發展,從(cong) 這裏走出的“雪多犛牛”等農(nong) 畜產(chan) 品正以綠色、有機走向全國,應運而生的種植養(yang) 殖合作社、電子商務等產(chan) 業(ye) ,為(wei) 廣大農(nong) 牧民鼓了錢袋子。

  再到三江源國家公園,得益於(yu) “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行,1.7萬(wan) 名牧民成為(wei) 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盡管每個(ge) 月都有固定收入,但更讓他們(men) 引以為(wei) 傲的是自己也成為(wei) 了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份子,守護著三江清水和珍貴的生態資源。如今,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每一名生態管護員帶動起一個(ge) 甚至幾個(ge) 家庭加入生態環境保護,高天厚土間,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移步到祁連山國家公園,這裏不僅(jin) 有很多生態管護員每日穿梭於(yu) 大山深處守護珍貴的生態資源,而且隨著“村兩(liang) 委+”工作機製的深入推進,“村兩(liang) 委+”負責人等也成為(wei) 了生態宣傳(chuan) 員、保護者。特別是近年來,以祁連山國家公園為(wei) 支撐,一所所生態學校相繼設立在了海北州、西寧市,自然教育逐漸成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特色之一,把生態教育帶進課堂、把學習(xi) 課堂設在大自然中,實現了保護生態從(cong) 娃娃抓起,孩子們(men) 保護生態、決(jue) 心建設美麗(li) 家園的意誌也更加堅定。

  此外,隨著“保護青海湖、我是誌願者”行動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環湖群眾(zhong) 及遊客成為(wei) 了保護青海湖的踐行者、宣傳(chuan) 員,當人們(men) 躬身撿起小垃圾,這裏正興(xing) 起著生態大文明。隨著保護青海湖誌願者群體(ti) 的不斷擴大,保護環境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碧波蕩漾的青海湖也將永葆生機。

  青海生態資源獨特,生態地位重要,生態優(you) 勢突出。從(cong) 最早提出“生態立省”戰略到如今深入實施“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從(cong) 以實際行動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到如今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當山水相融、藍綠相映,青海與(yu) 生態、生態與(yu) 青海,相得益彰、美美與(yu) 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走進自然上一堂生態實踐課

    8月15日,是加樣占得開展暑期實踐、進行生態巡護的最後一天。一大早天蒙蒙亮,他穿著父親寬大的生態管護服,繼續與父親的隊友們一道踏上了巡護的路。 [詳細]
  • 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鋪展江源秀美長卷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全省上下圍繞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縱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更加清晰、舉措更加紮實、成效更加明顯,涵蓋生態、生產、生活維度空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