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次青藏科考五周年 老中青科考專家對話座談交流
8月上旬,中國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科考隊員在象雄文化卡爾東(dong) 遺址實地調研考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備受矚目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2022年8月19日迎來啟動五周年,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當天在北京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老中青科考專(zhuan) 家對話座談暨青年學術交流會(hui) 。
科技部部長王誌剛主持會(hui) 議並講話時提出,麵向未來,青藏科考全體(ti) 科考隊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胸懷“國之大者”,傳(chuan) 承和發揚老一輩青藏科考精神,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追求卓越,勇攀科學高峰,持續提升科考成果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努力打造基礎學科的中國學派。
他指出,五年來,在有關(guan) 部門、地方和科考隊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青藏科考始終堅持立足高原、胸懷祖國、放眼全球的時代格局,始終恪守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追求,始終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係統研究的科學方向,始終錨定資源環境、災害風險、綠色發展的問題導向。
王誌剛強調,五年來,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青藏科考已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理論成果,提出一批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建設的科考方案。聚焦氣候變化、水資源、高寒文明、地質構造等關(guan) 鍵科學問題,深刻揭示高原變化機理;圍繞生物多樣性、碳循環、高原人口健康、礦產(chan) 資源等時代命題,持續提出發展建議;科考成果還有力服務了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
座談交流會(hui) 上,孫鴻烈、陳宜瑜、姚檀棟等院士回顧了兩(liang) 次青藏科考中不畏艱苦條件和危險因素的艱辛奮鬥曆程,他們(men) 表示,感受到青年科考隊員展現的新時代精神風貌和使命擔當,並欣喜看到科考精神的賡續前行和傳(chuan) 承弘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金枝、高晶,中科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員胡方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研究員葉春翔、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淩等青年科考隊員匯報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取得的成果。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中科院副院長張濤和徐祥德、王成善、丁林院士等出席並交流討論。
丁金枝圍繞“變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碳循環”,介紹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深刻改變青藏高原的陸地生態係統碳循環,科考係統評估高原多年凍土土壤碳儲(chu) 量大小及動態變化,量化分析凍土融化給高原碳匯帶來的風險。
胡方泱圍繞“西藏喜馬拉雅地區花崗偉(wei) 晶岩型銣—銫資源”,介紹西藏喜馬拉雅地區關(guan) 於(yu) 銣—銫稀有金屬資源的考察發現與(yu) 研究進展,重點介紹西藏吉隆地區存在的銣—銫礦化及其資源潛力。
高晶圍繞“青藏高原水汽三維傳(chuan) 輸與(yu) 浮空艇體(ti) 係化綜合垂直觀測”,介紹科考啟動以來浮空艇綜合垂直觀測平台的研發進展、觀測任務完成情況和以此平台為(wei) 基礎獲得的大氣水汽傳(chuan) 輸研究的階段性進展。
葉春翔圍繞“大氣氧化性不確定性與(yu) 大氣活性氮”,介紹大氣氧化性降解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ti) 的基本原理,科考完成羥基自由基閉合觀測和全球模式模擬綜合研究,提出並首次驗證青藏高原大氣強氧化性科學假設。
張曉淩圍繞“青藏高原腹地古人類活動與(yu) 適應”,介紹科考通過係統的發掘和多學科協作,發現早期現代人距今3-4萬(wan) 年前登上海拔4600米的羌塘高原,刷新了世界早期現代人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記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生態保護 高原增綠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國家高度重視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製度創新、築牢科技文化支撐、加大生態建設投入。[詳細] -
重走天路看變遷丨“樹爸爸” 邊久:“世界屋脊”種綠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雅魯藏布江流至山南市境內後,沿岸幾乎都是裸露的沙丘。[詳細] -
看,國家公園的全新打開方式
自然保護與當地社區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是國家公園建設需要解決的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它不僅關係到如何協調國家公園體製建立中各利益相關方的關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