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省完成全國首例救護猞猁野化放歸

發布時間:2022-08-25 11:19:00來源: 青海日報

  記者8月24日從(cong) 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局獲悉,由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於(yu) 今年4月12日野化放歸的猞猁,截至8月22日已在門源回族自治縣皇城蒙古族鄉(xiang) 永安城附近固定晝歇點。根據其日運動量判斷,已具備獨立生存能力,標誌著青海省成功完成全國首例救護猞猁的野化放歸。

  2021年4月6日,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吉爾孟鄉(xiang) 秀腦休麻村救護一隻1歲左右的猞猁幼崽,其角膜水腫導致右眼失明無法捕食獵物,出現營養(yang) 不良、體(ti) 質極度虛弱症狀。救護繁育中心對猞猁每日投喂兔、鴿、羊肉,並在食物中添加治療藥物以補充營養(yang) 、恢複體(ti) 質、治療眼疾,同時,開展針對性康複治療及野化訓練。為(wei) 減少人為(wei) 因素幹擾,避免猞猁對人類失去警惕性,影響其正常放歸,中心還在其飼養(yang) 展出區域使用玻璃貼紙進行了遮擋。

  “經過一年的精心飼養(yang) 管理,救護猞猁發育狀態良好,進食排便、日常行為(wei) 、精神狀態良好,右眼功能恢複正常。經評估,符合野化放歸條件。”中心副主任齊新章告訴記者。

  由於(yu) 該猞猁為(wei) 1歲幼崽,缺乏野外生存捕獵經驗,無法直接放歸原生地,經省林草局批準,在西寧市林草局組織協調下,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剛察縣森林警察大隊、大通縣林草局配合協作,在多次調查基礎上,選定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為(wei) 猞猁野化放歸點。

  “該地點人為(wei) 幹擾因素少,有野外猞猁種群分布,並有豐(feng) 富的岩羊、中小型齧齒類動物等食物資源,有利於(yu) 野化訓練、放歸及後續保護管理工作開展。”齊新章說。

  2022年3月,救護繁育中心利用放歸點1處廢棄羊圈,采取頂部蓋網並預留可逃離口,搭建了麵積約100平方米的野化訓練場,通過活食投喂、重新建立與(yu) 人類的關(guan) 係等方式,開展了野化訓練;4月,在為(wei) 猞猁佩戴衛星定位項圈後,工作人員在放歸訓練場投喂活物以訓練其捕食能力。根據現場實地監測,4月11日,發現猞猁咬死場地內(nei) 羊羔、兔鴿等並食用,第二天早晨從(cong) 預留逃離口逃離野化訓練場。

  根據130多天野外活動監測結果顯示,野化放歸猞猁自4月12日離開避難所至5月7日期間,進行了長途遷移,實際遷移約200公裏,直線遷移距離達到45公裏,共耗時25日,平均每日遷移8公裏;5月7日-31日,其活動區域約為(wei) 50平方千米,核心活動區域為(wei) 10平方千米。

  省林業(ye) 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毓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的野外救護、野化、放歸等專(zhuan) 業(ye) 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管理,不斷總結分析、積累經驗,製定係統科學救護放歸技術規範,為(wei) 全省野生動物救護放歸提供理論上的參考和實踐借鑒,不斷提升青海省野生動物救護放歸的整體(ti) 水平,全麵推動青海省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e) 發展。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今年青海已累計增殖放流各種魚類2185萬尾

    24日,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自今年“全國放魚日”以來,青海省已累計向長江、黃河流域增殖放流花斑裸鯉、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75萬尾,放流青海湖裸鯉2110萬尾。[詳細]
  • 堅決築牢國家生態 安全屏障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譽為“中華水塔”,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一直以來,青海突出國家公園建設,深入推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示範省建設。[詳細]
  • 國家公園省 大美青海情

    青海美在生態之“大”,每年向下遊輸送900多億立方米源頭活水,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青海美在“國家公園”名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