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省唯一的哈薩克族村“小鳥”變“雄鷹”

發布時間:2022-10-21 10:3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過去我們(men) 就像沒有腳的小鳥,現在我們(men) 變成了草原上的雄鷹,在大柴旦安居樂(le) 業(ye) ,過上了向往已久的好日子。”親(qin) 身見證了馬海村翻天覆地變化的村民由衷地感歎。

  馬海村是2002年經國家民委批準,將新疆返青哈薩克族群眾(zhong) 安置在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區,由此組建而成的一個(ge) 年輕村落。

  近10年來,這個(ge) 青海省唯一的哈薩克族村從(cong) “小鳥”變身“雄鷹”,建設成為(wei) 省級黨(dang) 政軍(jun) 企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村、美麗(li) 家園示範村、衛生村、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25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4340元,整整翻了6倍。

  據介紹,到達大柴旦,曾經居無定所的哈薩克族群眾(zhong) 終於(yu) 結束了遊牧生活,但由於(yu) 反複搬遷、經濟基礎差、發展底子薄、生活水平低,麵對全新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很多人都處在茫然之中,甚至產(chan) 生了“等靠要”思想。

  “我們(men) 村推行黨(dang) 員牽頭的代辦和便民服務模式,遇到辦證難、貸款難之類的問題都可以找黨(dang) 員同誌幫忙。”馬海村第一書(shu) 記魏強說,隻有黨(dang) 員首先站出來、敢於(yu) 衝(chong) 上去,才能把群眾(zhong) 帶動起來、凝聚起來、組織起來。

  近10年,大柴旦工行委為(wei) 馬海村擇優(you) 選派“引路人”,先後8名第一書(shu) 記、駐村幹部、村書(shu) 記助理駐村幫扶,發揮自身專(zhuan) 業(ye) 特長和資源優(you) 勢,幫助馬海村群眾(zhong) 解決(jue) 生產(chan) 生活中的各種“急難愁盼”問題。

  魏強說,哈薩克族群眾(zhong) 擁有世代放牧的傳(chuan) 統,如何依托優(you) 勢把畜牧業(ye) 做大做強成為(wei) 馬海村村民共同思考的問題。為(wei) 此,馬海村決(jue) 定引來“活水”,實現“轉身”,2019年11月,總投資160萬(wan) 元的馬海村股份製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肉牛養(yang) 殖場建成並投入使用。

  “通過傳(chuan) 統畜牧業(ye) 和現代畜牧業(ye) 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喂養(yang) ,肉牛長得特別快,肉質也非常好。架子牛經過五六個(ge) 月育肥就能銷售,小牛犢隻要一年多就能出欄。”從(cong) 河北省聘請來的技術員高林傑,也是肉牛養(yang) 殖場的股東(dong) ,他告訴記者,肉牛養(yang) 殖項目將輸血扶貧變為(wei) 造血扶貧,不僅(jin) 發展壯大了村集體(ti) 經濟,也激勵著村民用自己的勞動過上幸福生活。

  如今,有機枸杞已成為(wei) 馬海村的一塊“金字招牌”。按照“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提升質量、提高效益”的思路,馬海村集觀光、旅遊、生態、產(chan) 銷研於(yu) 一體(ti) 的萬(wan) 畝(mu) 有機枸杞產(chan) 業(ye) 園,枸杞種植麵積達1.4萬(wan) 畝(mu) ,5家企業(ye) 通過歐盟有機枸杞認證,2021年實現收入1630萬(wan) 元。

  同時,馬海村還在柴達木盆地培育出首家蕨麻種植企業(ye) ,統籌發展“枸杞、蕨麻、駱駝、飼草”四大產(chan) 業(ye) ,村集體(ti) 經濟累計突破152萬(wan) 元。

  如今的馬海村,一排排整齊的房屋白牆紅瓦,頗具民族特色,美觀的節能燈沿著整潔的硬化路,伸向村莊深處……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