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山丹:煤礦垃圾“變廢為寶”成為環保節能新材料
11月26日,甘肅張掖市山丹縣一工廠廠房內(nei) 的生產(chan) 實況。 侯洪建 攝
近日,河西走廊上的絲(si) 路重鎮甘肅張掖市山丹縣一廠房內(nei) ,一台大型智能碼磚機將傳(chuan) 輸帶上的磚坯,搬運至窯軌上碼列整齊,經過預熱、燒結、冷卻等多道工序後,煤矸石燒結磚從(cong) 流水線端“出爐”。該生產(chan) 工藝成功將煤礦“廢物垃圾”煤矸石循環利用,既解決(jue) 環境汙染問題,又“變廢為(wei) 寶”實現綠色發展。
山丹縣境內(nei) 除了擁有亞(ya) 洲最大的軍(jun) 馬場和國內(nei) 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明代長城等豐(feng) 富旅遊資源外,這座戈壁小城還是西北的老工業(ye) 基地,自20世紀40年代,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把西方現代工業(ye) 文明第一次帶到這裏,“工業(ye) 強縣”的基因由此根深蒂固。
近年來,山丹縣搶抓“雙碳”戰略和建設“河西走廊清潔能源示範基地”等機遇,深入實施“工業(ye) 強縣”戰略,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化發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化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約化發展,為(wei) 縣域經濟轉型發展賦能增效。
當地人稱,山丹縣工業(ye) 布局中,財政收入重點還得看“煤的臉色”。然而,采煤和洗煤過程中排放的固體(ti) 廢物煤矸石因占用土地、汙染環境,長期以來,煤炭企業(ye) 因煤矸石無處堆放而一籌莫展。
圖為(wei) 張掖市宏能煤業(ye) 有限公司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現場。(資料圖) 錢大偉(wei) 攝
花草灘煤礦年產(chan) 原煤90萬(wan) 噸(產(chan) 能核增後可達180萬(wan) 噸),其中煤矸石含量達40%以上,大量煤矸石消化渠道有限,長期無序堆放,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yan) 重影響。
2022年11月,張掖市宏能煤業(ye) 花草灘煤礦65萬(wan) 噸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正式建成投入試運行。該項目總投資約1.1億(yi) 元,從(cong) 原料破碎、配料、陳化、擠出成型、碼坯及煙氣處理都實現了高度機械化、自動化。
據宏能煤業(ye) 副總經理張明介紹,與(yu) 傳(chuan) 統材質相比,用煤矸石製作的海綿磚不僅(jin) 重量上大為(wei) 減輕,還保溫性、透水性更好,成為(wei) 環保節能的新型材料,可廣泛應用於(yu) 城鄉(xiang) 公園、廣場、人行道、居民小區等建設。
據悉,該項目運營後,年消化煤矸石65萬(wan) 噸,生產(chan) 燒結磚7000多萬(wan) 塊、水泥骨料年消耗煤矸石45萬(wan) 噸,實現銷售收入4500萬(wan) 元,利潤約360萬(wan) 元,上繳稅金500多萬(wan) 元,目前已帶動就業(ye) 60餘(yu) 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草原牧區行·甘肅篇①】甘肅:青山作屏惠民生
這片位於青藏高原邊緣、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草原,如此與眾不同:它是仙逸靈動的,如九畹蘭英,餐霞飲露,鬱鬱青青;它又是樸實無華的,如離離黍稷,櫛風沐雨,哺養眾生。 [詳細] -
甘肅酒泉“織”監測網守護候鳥遷徙線:大漠濕地變“鳥樂園”
“金秋天漸涼,又遇候鳥南飛時。”近期以來,甘肅酒泉市敦煌鳴沙山下黨河濕地內,首次出現時而嬉戲,時而盤旋起舞的50餘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黃鴨,它們悠閑遊弋、覓食。[詳細] -
漸別“沙漠等同於沙害”認知 甘肅科學逆轉沙區劣勢催生新資源
“60多年堅持科學治沙,使甘肅防沙治沙更精準。”在從事防沙治沙科研工作30餘年的徐先英看來,固沙造林樹種的選擇從“過去有什麽樹栽什麽樹”到“喬木林”“灌木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