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緣何能成功申遺

發布時間:2022-12-02 15:51:00來源: 光明日報

  於(yu) 製茶技藝中品味中國文化——“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緣何能成功申遺

  俗諺雲(yun)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通的飲品之一。

  喝茶是生活,也是文化。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政府間委員會(hui) 第17屆常會(hui) 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3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居世界第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製作茶葉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製作茶葉的國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司長王晨陽說。數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采茶、製茶、飲茶。公元8世紀後期,陸羽寫(xie) 就《茶經》,是中國最早係統闡述茶葉知識及實踐的專(zhuan) 著。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我國,數百種茶樹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dong) 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經過長期實踐,相關(guan) 社區、群體(ti) 和個(ge) 人根據當地風土,運用不同的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wu) 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達到2000多種。

  “夫茶之為(wei) 民用,等於(yu) 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對中國各地民眾(zhong) 來說,茶是必需品,他們(men) 對茶品有不同的需求。如,江浙一帶喜綠茶,閩台地區好烏(wu) 龍茶,在西藏、青海、新疆、內(nei) 蒙古等地,人們(men) 習(xi) 慣用黑茶製作酥油茶、奶茶等。

  “疏雨半晴回暖氣,輕雷初過得新芽。”每年三四月,春回大地,茶樹萌發新芽,這也是製茶師最忙碌的時候。他們(men) 用世代相傳(chuan) 的手工技藝製作出各種風味的茶品,供人飲用與(yu) 分享,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製茶技藝及相關(guan) 習(xi) 俗。比如,如客人來訪要上茶;新婚夫婦在婚禮上要給雙方父母奉茶;茶友之間品茶、鬥茶;茶農(nong) 要祭茶神。

  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傳(chuan) 承體(ti) 係

  中國的茶文化世代傳(chuan) 承,形成了係統完整的知識體(ti) 係、廣泛深入的社會(hui) 實踐、成熟發達的傳(chuan) 統技藝、種類豐(feng) 富的手工製品。不僅(jin) 如此,“中國茶”還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傳(chuan) 承體(ti) 係,而這是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重要前提條件。

  據了解,“中國茶”的相關(guan) 知識和技藝主要通過家族、師徒和社區等傳(chuan) 統方式進行傳(chuan) 承,並已經與(yu) 正規教育有所融合。

  比如,家族傳(chuan) 承方麵,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在福建省安溪縣王氏家族已傳(chuan) 至第13代。師徒傳(chuan) 承方麵,徑山茶宴自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在浙江杭州市餘(yu) 杭區徑山萬(wan) 壽禪寺傳(chuan) 承,由住持傳(chuan) 給其繼任者,目前已傳(chuan) 至第121代;安徽祁門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王昶在近5年間就收徒授藝17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茶”的傳(chuan) 承已經進入校園。“我們(men) 經常把一些傳(chuan) 承人請到校園裏來,手把手地教我們(men) 的學生,就相當於(yu) 培養(yang) 潛在的傳(chuan) 承人。”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王嶽飛說,目前,中國有40多所中職和8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茶學和茶文化專(zhuan) 業(ye) ,每年培養(yang) 製茶、茶藝等專(zhuan) 門人才3000多人。

  見證了人類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

  中國人愛茶,在泡茶、品茶、論茶這些充滿儀(yi) 式感的時刻中,體(ti) 悟自然、感悟人生,增加了生活情趣,培養(yang) 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nei) 斂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ang) 。

  在中國,茶的飲用與(yu) 分享還是人們(men) 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wei) 先等與(yu) 茶相關(guan) 的禮俗,彰顯了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增進了家庭和睦、人際和諧,增強了文化認同和社會(hui) 凝聚力。

  此外,中國的茶文化在世代傳(chuan) 承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群體(ti) 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多樣性實踐,促進了茶器、茶歌、茶戲等文化表現形式的發展,營造了茶館等關(guan) 聯性文化空間,生動見證了人類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

  通過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中國的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廣泛傳(chuan) 播。在古代,中國茶葉隨著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到歐洲,而後逐漸風靡世界,與(yu) 絲(si) 綢、瓷器等,被認為(wei) 是共結和平、友誼、合作的紐帶。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將“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列入人類非遺名錄,有助於(yu) 彰顯不同社區對自然界和宇宙的認知,促進對此類遺產(chan) 實踐者群體(ti) 創造力的尊重;有助於(yu) 拓展不同製茶技藝、飲茶傳(chuan) 統間的對話渠道,並豐(feng) 富人類的健康實踐及文化的多樣性。

  如何將“中國茶”文化遺產(chan) 發揚光大

  如何將“中國茶”這一文化遺產(chan) 發揚光大?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認為(wei) ,應讓更多年輕人能夠愛茶、學茶、懂茶、知茶。貢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李興(xing) 昌認為(wei) ,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不但要傳(chuan) 承好技藝,還要保護好古茶樹。

  “文化和旅遊部和相關(guan) 地方政府將積極支持相關(guan) 社區、群體(ti) 和個(ge) 人組織實施係列保護措施,做好該遺產(chan) 項目的傳(chuan) 承與(yu) 實踐。”王晨陽介紹,為(wei) 增強傳(chuan) 承活力,相關(guan) 社區、群體(ti) 和個(ge) 人成立了保護工作組,並聯合製定了《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鼓勵傳(chuan) 承人按照傳(chuan) 統方式授徒傳(chuan) 藝,依托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yang) 專(zhuan) 門人才,鞏固代際傳(chuan) 承;舉(ju) 辦保護傳(chuan) 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xie) 普及讀本,開展相關(guan) 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本報記者 韓業(ye) 庭)

  (來源: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01日 09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