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守護“魚躍鳥歡” 永葆“碧波蕩漾”
冬日的青海湖,寧靜而內(nei) 斂。每天早上,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都要準時在結冰的室外養(yang) 殖池上用榆木錘頭鑿出一個(ge) 孔洞,為(wei) 冰麵下的幾十萬(wan) 尾青海湖裸鯉魚苗投喂飼料和觀察水質。青海湖裸鯉是維係青海湖生態安全的重要物種,是整個(ge) 青海湖“水-魚-鳥-草地”生態係統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
近日,根據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chan) 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自2003年啟動保護工程至今,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已由2002年的不到2600噸恢複到2022年的11.41萬(wan) 噸,是保護初期的42倍。青海湖生態華麗(li) 蝶變的背後,是青海省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加強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定決(jue) 心和紮實行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製度,防治外來物種侵害。
近年來,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堅決(jue) 扛起青海湖裸鯉資源恢複重任,有效促進青海湖裸鯉資源恢複,在“四地”建設中彰顯責任擔當,產(chan) 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綜合效益。
“回望過去10年,我們(men) 建成了17000平方米青海湖裸鯉恒溫水循環車間,建成了布哈河黑馬河青海湖裸鯉增殖實驗站,在中心前期工作基礎上,各產(chan) 卵河道建成7個(ge) 過魚通道,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由3.3萬(wan) 噸增加到11.41萬(wan) 噸,年放流規模由700萬(wan) 尾提升到2000萬(wan) 尾。”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實驗室主任、農(nong) 業(ye) 推廣研究員祁洪芳說。
從(cong) 瀕臨(lin) 滅絕到魚翔淺底,一條魚的興(xing) 衰,見證了青海湖生態環境的變遷,也成為(wei) 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ge) 縮影,在這背後,是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所有工作人員的堅持與(yu) 付出。
自參加工作以來始終堅守在剛察縣沙柳河泉吉河增殖試驗站的付生雲(yun) ,致力於(yu) 青海湖裸鯉受精卵采集、入湖河道早期資源監測、親(qin) 魚監測以及各項科研任務數據采集、調查等工作。
每年5月中旬青海湖裸鯉開始洄遊產(chan) 卵,付生雲(yun) 都會(hui) 獨自帶領8名季節性工人在裸鯉洄遊產(chan) 卵的沙柳河、泉吉河河道進行受精卵采集。剛察5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天氣變化無常,每次他都主動穿上水褲,首先進河下水,布網、拉網。
“每次我們(men) 遇到無法理解增殖放流工作、不讓拉網采卵的周邊群眾(zhong) 時,都要認真地向他們(men) 講解保護青海湖裸鯉對於(yu) 維護青海湖周邊生態平衡的重大意義(yi) ,讓周邊群眾(zhong) 認識到增殖放流工作的意義(yi) 和責任,同時號召他們(men) 積極主動參與(yu) 到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活動中去。”付生雲(yun) 告訴記者。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受人為(wei) 過度捕撈、河道萎縮、裸鯉繁殖水域日益退化等影響,青海湖裸鯉數量銳減,2002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僅(jin) 為(wei) 2592噸。青海湖低溫缺氧、浮遊生物匱乏,青海湖裸鯉的生長十分緩慢,一般平均體(ti) 重250克的青海湖裸鯉平均年齡約為(wei) 8年至9年,一旦資源枯竭,恢複不易。
為(wei) 盡快突破製約裸鯉資源救護瓶頸,在沒有現成經驗和模式可資借鑒的情況下,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在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的指導下,針對青海湖裸鯉繁育成活率低、工程技術與(yu) 設施落後、病害隱患突出等問題,提出了“規範化養(yang) 殖”“工廠化生產(chan) ”“工程化裝備”的養(yang) 殖新理念。
近幾年,經過持續不斷地裝配新設備、完善管理機製、提高新設備的使用效率和運用能力,構建了青海湖裸鯉健康、可持續、高效生產(chan) 的工廠化養(yang) 殖新模式,全麵完善青海湖裸鯉各產(chan) 卵群體(ti) 人工輔助工程措施,2021年開始,年培育大規格放流苗種達2000萬(wan) 尾以上。場區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集中集約、環境優(you) 美、人才富集的格局,達到了西北獨有、全國領先的水平。
“2020年以來,中心團隊在過去逐步提高裸鯉人工培育成活率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積極探索,采用生物絮團、開口餌料培育等技術手段,進一步摸清了青海湖裸鯉仔稚魚發育以及食性轉變等早期發育特征,攻克了人工孵化和苗種培育關(guan) 鍵技術、研製了青海湖裸鯉仔魚開口餌料配方、青海湖裸鯉疾病防治技術,全麵加強軟硬件建設,裸鯉種苗淡水人工繁殖‘三率’明顯提高,仔魚成活率達到80%以上。”祁洪芳介紹說。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到了“科技”二字。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最大作用,助力青海湖環境生態、裸鯉資源、產(chan) 卵河道水情長期監測工作邁入“快車道”,救護中心在摸索中不斷嚐試。
“持續開展青海湖水體(ti) 理化因子、湖泊水生生物、底棲動物、早期入湖資源、生物學特性等基礎調查監測工作,搭建起較為(wei) 翔實的青海湖裸鯉基礎數據資料庫。每年度完成青海湖裸鯉資源監測、青海湖流域水生生物調查、青海湖漁業(ye) 生態環境監測、青海湖5條主要入湖產(chan) 卵河流自然資源補充量監測,並提交報告。”祁洪芳一邊說一邊向我們(men) 展示救護中心多年來的工作成績,“2021年,首次開展了泉吉河青海湖裸鯉上溯親(qin) 魚數量監測工作,並計劃與(yu) 合作方共同將青海湖裸鯉洄遊智能監測設備和技術擴展到其他河道,實現青海湖魚類監測全覆蓋。同時每年與(yu) 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屬科研單位合作,進行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動態監測及青海湖裸鯉產(chan) 卵場調查。”
2021年開始,每年利用PIT技術標記放流30000尾青海湖裸鯉1+齡大規格魚種,讓人工培育的裸鯉擁有專(zhuan) 屬的ID身份標簽,更有助於(yu) 後期進行高效跟蹤監測,為(wei) 青海湖生態恢複、探索和更加科學的保護提供重要的數據依據。
回望過去,裸鯉救護人守正創新、努力拚搏,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探索裸鯉保護機製,掌握了青海湖四季浮遊生物的變動規律、摸清了裸鯉自然繁殖生態需求、開發了裸鯉視頻監測智能化係統,增殖放流工藝不斷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加強,放流數量不斷增長,資源蘊藏量不斷增加,青海湖已成為(wei) 一張綠色發展的“金名片”,“看海-觀魚-看景”的旅遊文化正在形成。
展望未來,黨(dang) 的二十大擘畫了美好藍圖,裸鯉救護人將發揚“向上向善、拚搏奉獻”的精神,以更高標準和更高姿態,為(wei) 青海湖魚更多、水更清、鳥更歡、景更美、生態環境更好作出不懈努力,為(wei) 建設美麗(li) 青海譜寫(xie) 裸鯉救護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
2022年,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開展藍天碧水保衛戰百日攻堅行動,著力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1月至11月,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4%。 [詳細] -
青海湖2022年冬季巡護監測工作完成
2022年12月26日至30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織開展青海湖越冬水鳥、普氏原羚冬季交配期種群調查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監測到越冬水鳥9種11100餘隻,較上年同期增長3.5倍。 [詳細] -
青海柴達木五龍溝現存近333.3公頃野生枸杞林
2022年12月28日,記者從青海枸杞“柴達木”品牌發布會上了解到,在青海省昆侖山脈柴達木盆地五龍溝內,有近333.3公頃(5000畝)野生枸杞林,林分曆史達到幾千年以上,現存樹齡60-100年以上的多達百株,最老的樹齡達200多年之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