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守護祁連山綠色屏障
位於(yu)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大灘鎮的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夏瑪自然保護站 孫國鈞攝
多個(ge) 學科的專(zhuan) 家正接力駐紮祁連山,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為(wei)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貢獻力量。同時,祁連山已建立10個(ge) 科學觀測研究站,涉及荒漠、草地、凍土、森林、濕地等典型生態係統類型。
“我們(men) 長期關(guan) 注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用智慧和汗水守護著這裏的綠水青山。”近日,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祁連山研究院院長勾曉華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祁連山環境保護工作時說。
地處甘肅省西部與(yu) 青海省東(dong) 北部邊境的祁連山磅礴壯闊,雄奇偉(wei) 岸。作為(wei) 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重要水源地和水源涵養(yang) 區,祁連山有著“高原冰原水庫”的美譽,生態價(jia) 值日益凸顯。
如今,在祁連山上,地理學、生態學、草學、大氣科學等多個(ge) 學科的專(zhuan) 家正接力駐紮,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為(wei)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貢獻力量。同時,祁連山上野外綜合科學觀測研究網絡體(ti) 係也逐步完善,已建立了10個(ge) 科學觀測研究站,涉及荒漠、草地、凍土、森林、濕地等典型生態係統類型。勾曉華說:“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科研人員應該有所擔當、有所建樹、有所貢獻,守護祁連山這道綿延不絕的綠色屏障。”
摸清祁連山的生態“家底”
要保護和修複祁連山生態,讓祁連山“風光無限好”,增加植被的覆蓋度十分重要。但大量植被卻會(hui) 消耗很多水分,作為(wei) 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重要水源地和水源涵養(yang) 區,祁連山的水資源應該如何分配?
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張寶慶教授說,他們(men) 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一種協同的發展模式,既築牢祁連山生態屏障,又不影響水資源總量。
張寶慶介紹,冰川、地表水、大氣降水和地下水構成了祁連山豐(feng) 富的水資源,祁連山區擁有2684條現代冰川,多年來平均出山徑流量達138.05億(yi) 立方米,山體(ti) 中上部年均降水量達400—500毫米。基於(yu) 水資源的極端重要性,研究人員用10年時間建立起了祁連山土壤水分觀測網絡,對既有積雪又有冰川凍土的高寒山區土壤水分進行觀測,填補科學研究空白。
同樣是“摸清家底”,蘭(lan) 州大學生態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立勳團隊關(guan) 注的重點則是祁連山的物種多樣性。他們(men) 監測重點保護與(yu) 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物種和種群動態變化,並開發了“覓蹤”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與(yu) 保護平台(V1版),平台包括豐(feng) 富多彩的野生動物圖像、視頻、鳴叫聲等數據。
自2017年開始,張立勳團隊與(yu)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作,在祁連山地區開展野生動物調查和紅外線相機監測研究。張立勳介紹,監測調查顯示祁連山國家公園內(nei) 的旗艦動物雪豹有280—300隻,但數量與(yu) 曆史最好時期還有差距。可喜的是,監測發現,近10年來在祁連山西端的甘肅省肅北縣鹽池灣、酒泉市阿克塞縣蘇幹湖等黑頸鶴繁殖棲息地,黑頸鶴種群數量增加了近20%。
力爭(zheng) 讓凍土和植被固碳減碳
在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祁連山的多年凍土表現出劇烈的退化狀態。研究人員介紹,多年凍土區存儲(chu) 的大量有機碳會(hui) 在凍土退化後暴露出來,加速微生物的分解,釋放大量溫室氣體(ti) ;同時,凍土退化過程中形成的熱融滑塌地貌,會(hui) 導致地表土壤養(yang) 分減少,影響植被生長。
為(wei) 監測多年凍土變化的情況,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團隊在祁連山打造了“天空地”一體(ti) 化的監測網絡:通過深度從(cong) 20米到150米不等的鑽孔監測凍土溫度並采集凍土岩芯樣品,利用遙感
數據觀測地表凍融沉陷程度,借助無人機觀測多年凍土退化形成的熱融滑塌和地貌演化……
“高寒地區植被固碳能力有限,如何保證凍土中的碳不分解釋放成為(wei) 碳源,也是我們(men) 的重要研究課題。”牟翠翠團隊通過野外監測和室內(nei) 實驗,厘清了多年凍土升溫和快速崩塌過程影響碳釋放的生物地球化學機製。“我們(men) 研究凍土的固碳能力,是為(wei) 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服務。下一步,我們(men) 還要對祁連山多年凍土區的固碳能力進行評估,為(wei) 沿線省份調控碳排放提供參考;對熱融滑塌和凍融泥流災害進行預警,為(wei) 政府部門提供決(jue) 策依據和技術支持。”牟翠翠說。
蘭(lan) 州大學草地農(nong) 業(ye) 科技學院教授趙傳(chuan) 燕則重點關(guan) 注了祁連山地區林地、灌叢(cong) 、草地等不同植物類型的碳匯功能,通過獲取觀測數據、構建理論模型分析不同植物及其不同麵積配比對“雙碳”的貢獻。
“國家提出了‘雙碳’目標,我們(men) 研究林地、灌叢(cong) 和草地的麵積配比以便發現如何更好地固碳增匯,給管理部門提供數據支撐。”趙傳(chuan) 燕說。
把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祁連山分布著不連續的草地綠洲,而綠洲的健康直接關(guan) 係著祁連山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祁連山區的高質量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在位於(yu) 祁連山綠洲核心區的甘肅省臨(lin) 澤縣創建了草地農(nong) 業(ye) 試驗站。曾經有一段時間,祁連山區牧草供給和家畜需求不平衡,造成草原退化嚴(yan) 重,狼毒、醉馬草等毒害草隨處可見。為(wei) 了解決(jue) 草原退化問題,任繼周院士提出了季節畜牧業(ye) 的理論,中國工程院院士南誌標則建立了農(nong) 牧耦合修複草原生態的模式。
如今,蘭(lan) 州大學草地農(nong) 業(ye) 科技學院侯扶江教授團隊接過了祁連山綠洲生態保護的“接力棒”,欲將臨(lin) 澤草地農(nong) 業(ye) 試驗站打造成一個(ge) 草畜互作、農(nong) 牧耦合的科研教學基地,“草地農(nong) 業(ye) 怎麽(me) 做最有利於(yu) 生態保護,最有利於(yu) 生產(chan) 效益提高,最有利於(yu) 農(nong) 牧民增收,還有一係列的理論、模式和技術問題需要我們(men) 下功夫解決(jue) 。”侯扶江說。
2018年底,在綜合有關(guan) 研究的基礎上,勾曉華等10位蘭(lan) 州大學教授聯名向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甘肅省政府、青海省政府提交了《關(guan) 於(yu) 構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民”治理模式,促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建議》,提出了實施“生態民”治理模式、“社區共管”機製等建議。
“祁連山國家公園有幾萬(wan) 平方公裏,隻靠政府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要在國家公園建設中實現‘社區共管’,把牧民、農(nong) 民納入保護力量,因為(wei) 他們(men) 非常熟悉這裏的山山水水。”專(zhuan) 家表示,祁連山的原住居民有非常好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保護中要充分傳(chuan) 承原住居民的傳(chuan) 統生態自然觀,把生態保護與(yu) 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祁連山的生態環境,促進國家公園的建設,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投入100餘萬元修複震後損壞管護站
記者2日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獲悉,自2022年青海門源地區發生6.9級地震後,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投入104萬元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6處管護站修複工程。[詳細] -
青海省發布5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巡回檢察典型案例
12月27日,青海省人民檢察院向社會發布5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巡回檢察典型案例。 [詳細] -
青海海北:借“天時”飛機增雪 解“高壓”防火風險
記者23日從青海省林草局獲悉,日前,青海海北州成功開展飛機人工增雪,既有效緩解了祁連山南麓地區森林草原防火“高壓”風險,又首開了海北州實施飛機人工增雪作業防範森林草原火災的先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