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織牢水生生物保護網建設人魚和諧新家園

發布時間:2023-01-30 15:54:00來源: 青海日報


洄遊中的青海湖裸鯉。通訊員 陳鬱 攝

  青海因地處青藏高原,高寒、高海拔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諸多獨特的水生生物物種,它們(men) 維係著高原水體(ti) 生態平衡,也構成了重要的生物資源和基因庫,在物種保存、科學研究、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保護方麵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一直是青海省生態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來,青海省加快構建長江、黃河、青海湖重點水域禁漁期管理製度,嚴(yan) 格落實禁捕管理各項舉(ju) 措,積極開展土著魚類增殖放流,強化水生生物資源及漁業(ye) 水域環境監測,進一步織牢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網,構建人魚和諧新家園,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放流有規 繁育給力

  魚類增殖放流作為(wei) 恢複水生生物資源的重要舉(ju) 措之一,在改善水域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根據《青海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放生工作方案(2022-2025年)》,青海省已設立民間增殖放流點位23個(ge) ,逐年開展增殖放流工作。已累計向青海湖、黃河、長江放流土著魚苗2.16億(yi) 尾。

  2022年,青海省累計向長江、黃河流域增殖放流花斑裸鯉、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75萬(wan) 尾,放流青海湖裸鯉2110萬(wan) 尾,總計放流2185萬(wan) 尾,圓滿完成當年魚類增殖放流任務。

  這其中,數十尾川陝哲羅鮭的放流無疑成為(wei) 全年的亮點。

  2022年8月9日,青海省首次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瑪可河放流4齡16尾川陝哲羅鮭,標誌著青海省川陝哲羅鮭棲息地種群重建工作正式開始實施。為(wei) 重建川陝哲羅鮭種群棲息地,位於(yu) 長江源地區的果洛州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要求,建立了長江禁捕網格化管理、聯合執法等製度。加強川陝哲羅鮭等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棲息地保護和重建工作,常態化開展瑪可河珍稀瀕危魚類生態環境監測調查,以及川陝哲羅鮭引種、人工馴養(yang) 和繁育等科技攻關(guan) 工作。

  進一步科學規範實施增殖放流的同時,青海省在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方麵也取得了明顯進展。

  擁有20口魚苗室外養(yang) 殖池、161個(ge) 工廠化恒溫循環水車間室內(nei) 養(yang) 殖池的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一直承擔著青海省青海湖裸鯉資源恢複和青海高原魚類保種研究的工作。

  “每年6月我們(men) 會(hui) 把溯洄產(chan) 卵的親(qin) 魚采捕上來進行人工采卵受精,通過一年的培育,在次年6月全部運到青海湖周邊的主要河道裏麵……”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高級工程師俞錄賢向記者介紹說。

  2003年起,青海全麵實施封湖育魚,實行零捕撈。通過先後6次封湖育魚,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進行人工孵化技術攻關(guan) ,建設產(chan) 卵場地,青海湖裸鯉種群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的資源量已達到保護初期的近44倍,重現了“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壯觀景象。

  監測到位 禁漁有效

  “長江十年禁漁,隻為(wei) 年年有魚。”從(cong) 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麵啟動。以十年的“修生養(yang) 息”,平複“母親(qin) 河”創傷(shang) 。

  作為(wei) 長江發源地,青海也承擔著全麵禁漁的重任,構建起監配套的管理製度體(ti) 係。出台《關(guan) 於(yu) 貫徹實施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yang) 護行動綱要的意見》《青海省鹵蟲資源保護暫行辦法》和《關(guan) 於(yu) 加強長江青海段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公布《青海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目錄(第一批)》,為(wei) 全省水生生物保護工作提供了製度支撐。

  與(yu) 此同時,分別實施為(wei) 期十年、五年的禁漁期管理製度,嚴(yan) 禁一切生產(chan) 性捕撈活動,構建起青海省長江、黃河、青海湖重點水域全麵禁捕的管理體(ti) 係。

  “調查和保護好源頭水生生物資源,對於(yu) 係統做好禁漁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yi) 。”據青海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漁業(ye) 漁政管理局局長閻高峰介紹,2022年6月中下旬,青海省漁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聯合組織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對長江青海段3州9縣長達1200餘(yu) 公裏,流域麵積16.8萬(wan) 平方公裏,涉及長江源區的沱沱河、楚瑪爾河、通天河等水域,開展了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本底調查和水質監測工作。

  這是繼2021年10月,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部署“長江青海段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後的又一次重要的漁業(ye) 水域環境監測工作,為(wei) 更好地開展“長江禁漁”各項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撐。

  目前,青海省漁業(ye) 水域環境監測工作已經形成較為(wei) 規範的監測網絡體(ti) 係,重點漁業(ye) 水域監測趨於(yu) 常態化:

  全省累計設置監測點330餘(yu) 個(ge) ,常規監測點130餘(yu) 個(ge) ,持續開展三江源區、國家級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沿黃養(yang) 殖水體(ti) 等的漁業(ye) 環境監測,檢測覆蓋麵達到省內(nei) 漁業(ye) 水域麵積的70%以上,監測水域整體(ti) 水質基本符合漁業(ye) 水質標椎及地表水Ⅱ類標準。

  持續加強對已建成的國家級特有魚類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的管理,對258萬(wan) 公頃保護區,156萬(wan) 公頃核心區及30餘(yu) 種受保護魚類,組織開展針對性執法檢查,嚴(yan) 格落實生態補償(chang) 措施,為(wei) 禁漁工作的成效“加碼”。

  執法有力 責任感強

  “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必須堅持保護與(yu) 打擊並用,漁政人員以法律為(wei) 依據處罰非法捕撈者,對違法行為(wei) 形成了有力威懾。”青海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漁業(ye) 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通行說。

  2022年,青海省設立重點水域漁政監控123處。開展漁政執法聯合行動363次,清理違規網具827頂、“三無”漁船27艘,立案32起,移交刑事案件3起。

  建立了以護魚員為(wei) 主體(ti) 的長江禁捕網格化管理體(ti) 係,組成有1310名成員的長江禁捕一線協助巡護隊伍,設立縣、鄉(xiang) 、村、護魚員四級網格,有效解決(jue) 了長江流域地廣人稀、監管力量難以全覆蓋的突出問題。

  此外,自青海湖第五次封湖育魚實施以來,全省漁政部門逐步探索建立了七個(ge) 行之有效的聯動機製,並在全國率先建立漁業(ye) 行政執法與(yu) 刑事司法無縫銜接機製。

  漁政工作者還經常進行漁業(ye) 政策法規宣傳(chuan) ,提高群眾(zhong) 自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的意識,通過強力管護和提升防範,為(wei) 青海省水生生物資源安全撐起一片天。

  青海,地處三江源頭,保護好水生生物資源是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我們(men) 應當不斷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繼續加強禁捕管理、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修複、重點水域生態環境監測調查、重點保護水生生物種群結構等方麵的工作,以更嚴(yan) 的標準和高質量發展,為(wei) 青海省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不懈努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