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尼木縣聶玉村: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打造美麗宜居家園
圖為(wei) 聶玉村新建的文化廣場。 拉薩融媒記者 莫瑞英攝
生態宜居,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內(nei) 在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以實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為(wei) 抓手,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ye) 美麗(li) 鄉(xiang) 村。近年來,拉薩市尼木縣紮實推進“美麗(li) 鄉(xiang) 村·幸福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整村推進項目,持續深入開展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xiang) 村建設內(nei) 涵品質,一個(ge) 個(ge) “高顏值”的美麗(li) 鄉(xiang) 村紛紛呈現。
2021年,尼木縣計劃在8個(ge) 村實施“美麗(li) 鄉(xiang) 村·幸福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整村推進項目,尼木鄉(xiang) 聶玉村就在其中。近日,記者跟隨駐村工作隊隊長達桑次仁參觀了村莊的全貌,一條條水泥硬化道路通到家門口,一盞盞太陽能路燈矗立在道路兩(liang) 旁,成為(wei) 村裏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
然而這好風景在從(cong) 前可不多見,2021年以前,因人畜混居的飼養(yang) 模式,道路上隨處可見牛羊糞便,臭味熏天,不但汙染環境,也增加了人畜共患疫病的風險。自“美麗(li) 鄉(xiang) 村·幸福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實施後,新建了牲畜棚,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更促進了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理念的普及,格桑旦巴一家最早實現人畜分離。
“人畜混居時,對身體(ti) 健康危害很大,衛生也很糟糕。隨著社會(hui) 發展,我們(men) 的思想覺悟越來越高,實現了人畜分離,現在衛生、健康等方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格桑旦巴說。
聶玉村是自然形成的傳(chuan) 統村落,村民居住較為(wei) 分散,沿線有7個(ge) 自然村組。達桑次仁介紹,此次項目充分考慮了聶玉村的自然環境,堅持“不漏一戶”的工作理念,修建的硬化道路和入戶路共惠及村裏69戶518人,村民在整村推進項目中的獲得感顯得更為(wei) 實在。
“項目總投資1500餘(yu) 萬(wan) 元,現在整個(ge) 村的環境衛生有了很大的改變。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做好村容村貌工作。”達桑次仁說。
2021年6月,聶玉村“美麗(li) 鄉(xiang) 村·幸福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整村推進項目啟動,對全村老舊房屋進行提升改造,新建部分住房,修建活動廣場、人畜分離牆、垃圾分類房、太陽能路燈、灌溉水溝等,並對整村實施綠化、亮化和道路硬化工程,同步改善村落衛生環境。
“項目實施後,路燈安裝在每家每戶門前,水泥道路也通到了村民家門口。我們(men) 村集體(ti) 收入達到430餘(yu) 萬(wan) 元,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2000元左右。”聶玉村村委會(hui) 主任紮西羅布說。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進一步增強了村民們(men) 發展經濟的內(nei) 生動力,村集體(ti) 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幹部也在思考如何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的老百姓。位於(yu) 村委會(hui) 門口的榨油廠和糌粑廠由此而生。
村委委員旦增格列告訴記者:“我負責榨油廠和糌粑廠的工作,老百姓不用到縣城就能榨油、磨糌粑,非常方便。”
近年來,尼木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guan) 於(yu)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決(jue) 策部署,按照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自身優(you) 勢,積極探索創新,實施了以聶玉村、林崗村、吞達村等為(wei) 代表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幸福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整村推進項目,紮實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碧水映藍天 清風潤萬家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尼木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念,強化高位推動,大力保護生態環境。[詳細] -
拉薩市尼木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近年來,拉薩市尼木縣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創新,全麵推進鄉村振興。 [詳細] -
拉薩市尼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有序推進
近年來,拉薩市尼木縣通過平整農田、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整修田間道路等,紮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詳細]